宣城新闻网讯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在广德市升平街道钱村村的雷竹基地里,鲜嫩的雷笋破土而出,村民们忙着掰笋、分拣、打包,丰收的喜悦在脸上洋溢。近年来,钱村村通过“基地+供销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雷笋产业,不仅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钱村村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利用,村民收入渠道单一,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在家务农、照顾儿孙。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村民刘双华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雷笋产业上。
刘双华整合了110余亩荒废的山地种植雷笋。但娇嫩的雷笋冬天怕冷、夏天易干,一开始,基地出笋率低,销量也不理想。亲戚朋友都劝刘双华放弃,但刘双华不肯,一头扎进竹林里。通过线上线下不断学习摸索,刘双华发现,冬季覆盖保湿是雷笋实现四季出笋的关键。他采用竹叶、稻草、谷壳、砻糠等经济实惠又有机的覆盖物,成功解决了土壤温湿度和肥力的问题,实现了从传统季节性出笋到四季出笋的跨越。
随着雷笋的产量攀升、销量向好,周边的农户也纷纷参与。作为村里“种笋第一人”,刘双华免费对乡亲们分享技术经验、提供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雷笋高效种植的技术。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共同致富。
如今,刘双华的雷笋基地亩产超2000斤、年收入高达百万元。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如今已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山”。
为了进一步提升雷笋的产业效益、拓宽产业链,钱村村委会持续探索发展新模式。该村立足资源禀赋,引导村民开展雷笋干、即食雷笋等深加工产业。同时,村里还积极向上申请项目资金,投资建设冷链冻库、推进道路“白改黑”、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为雷笋产业的加工、储存及运输销售提供有力支持。这些举措都有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张舒)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