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让院墙铺就幸福路

来源: 宣城新闻网
编辑: 夏彩云
更新时间: 2025-03-24 08:02:35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让墙诗》让安徽“六尺巷”礼让、睦邻的典故家喻户晓。

  如今在宣州区向阳街道鲁溪村,也有一条现代版“六尺巷”。

  修路遇难题 村民主动让墙

  近日,记者沿着平整的柏油路驶入向阳街道鲁溪村。道路两旁房屋错落有致,虽布局紧凑,却毫无逼仄之感,车辆一路畅通无阻,顺利抵达村民陈家义的门前。陈家义家新砌的院墙下,那一排清晰可见的砖印,无声地诉说着这段“让墙”的动人故事。

  “多亏了陈家义拆墙让路,才将原本狭窄的‘三尺巷’,拓宽成了如今宽阔的‘三米道’。”站在焕然一新的道路上,陈村村民组长陈天明感慨万千,娓娓道来这段现代版“六尺巷”的由来。

  事情还得从2024年8月份说起。当时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陈村组进行道路“白改黑”工程。沥青摊铺机一路铺过来,却在陈家义家门前犯了难。

  “这条主干道是村民进出村庄的必经之路,而陈家义的房子恰好处在道路最狭窄的地段。”陈天明回忆道,当时摊铺机也不是说完全过不去,但是对驾驶技术要求十分高。村干部赵欢拿起手机拍了两张摊铺机“卡”在路中间的照片发进“陈村和美乡村建设交流群”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家义在看到消息后,主动提出拆除自家东面的院墙,为修路提供便利。

  “和美乡村建设是村里的大事,修路是利村利民的大事,村里需要多少,我就退多少!”谈及拆墙的想法,陈家义坦言作为一名党员,带头做点事是应该的。

  不只是陈家义,他的家人也都支持拆墙让路,尤其是妻子和父亲。

  当时,陈家义正在外地务工,发完消息还不放心,怕村干部有顾虑,又给在村里的父亲陈帮凯打去电话,委托父亲立即带人去把自家院墙拆了,让摊铺机通行。

  “接到儿子电话后,当天下午就带人把儿子家院墙给扒了。”陈帮凯笑着说。

  伴随着机械的轰轰作响声,院墙应声而倒,这条柏油路当天晚上就铺好了。

  “多亏了陈家义把自己的地让出来,才有了如今宽敞的路面。”村民刘胜利感激地说,以前进出村的道路是水泥路,路面破损,宽窄不一,经常堵车。如今出村的道路不仅铺上了沥青,小汽车也能直接开到家门口,出行更方便了。

  三次拆墙让路 诠释乡村温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已是陈家义第三次为路拆围墙。

  “前两次拆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陈家义告诉记者,2002年门口这条路不到1米宽,村民骑三轮车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他主动拆掉院墙,向里退了0.7米,让出来一条更宽的路。

  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私家车逐渐多了起来,道路再次显得狭窄。

  2022年,陈家义的邻居陈应有也买了辆小汽车,但因为门前的路太窄,从未能开到自家的门口。

  “当时我不好意思地拨通了陈家义的电话,询问他能不能将院墙往里挪一些。”陈应有回忆道,没想到,陈家义二话不说,“让我把他院墙拆了,需要多少挪多少。”

  第二次院墙往里挪了0.5米,小汽车能顺畅通行了。

  “下次再修路,还让吗?”村民问道。

  “让,一定让!”陈家义坚定地说,修路是好事,别说三次,再多几次也能让。

  夕阳映照下,陈家义老宅门楣上的“共产党员户”铭牌与新铺的柏油路相映生辉。从“让他三尺”到“三让院墙”,变的是时代语境,不变的是中国人“里仁为美”的精神传承。正如村民新编的顺口溜所言:“拆了砖墙心墙倒,让了尺寸量胸怀,党员带头树新风,和美乡村向未来。”(叶婷婷 全媒体记者 徐静雅)


主办: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宣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皖公网安备34180002000206

新闻热线:0563-2619030 投稿/举报邮箱:xcrb2831872@163.com 广告联系:0563-2619030 网上侵权假冒信息举报电话:0563-261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