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艺”气风发景象新

来源: 宣城新闻网
编辑: 王正
更新时间: 2025-05-14 08:14:31

“艺”气风发景象新

——旌德县推进艺术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见闻


0812558327867575.jpg

三山村梯田。特约记者 江建兴 摄


0813136363091348.jpg

凫山村。(市文联供图)


日前,旌德县各乡村正上演着“美拍”的竞技:三山村的梯田观景台挤满架起的三脚架,凫山村的“天空之境”倒映着游客舞动的裙摆,路西村的空中茶园里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姑娘穿梭打卡……无数镜头记录着艺术乡村建设激发的山乡活力。

以艺术为笔、文化为墨,旌德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这是艺术与乡村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创新探索。

从深闺秘境到诗意栖居

晨光中的旌德,山岚轻绕。

沿着蜿蜒山路驶入兴隆镇三山村,层层叠叠的梯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点缀其间的艺术装置与古朴农舍相映成趣。这里曾是皖南山区的普通村落,如今却因“艺术乡村”的标签焕发新生。

2021年10月,三山村被确定为我市艺术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在建设过程中,三山村通过挖掘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集三山艺术公社、农耕文化长廊、荷花形观景台等景观节点为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还投资建设了乡村特色民宿、溪谷秘境、水上研学等一批重点项目,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据三山村党总支书记倪海超介绍,在艺术乡村建设之初,村里就瞄准了定位:立足梯田优势,致力打造田园摄影艺术乡村。

铺设“彩虹道”,建设观景台,修缮文化墙,布置艺术化的景观小品。以田园为画布,村庄经过“轻改造”后,发生了许多有“艺”思的变化:缺损的陶罐画上图案,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废弃的农具重新摆设,成了别致的装饰物;老农房重新修缮,摇身一变成了农创空间、艺术茶社……稻田、老屋、庭院,处处可打卡,随手一拍,帧帧都出彩。“过去,我觉得艺术离我们很远,但看到村子的变化后,我对艺术有了自己的见解。”村民叶素珍的话,道出了艺术乡建的可触可感。

驱车30多公里至旌阳镇凫山村,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石山坞艺术采风基地,画家们支起画板,高山上浮动的云影、迎风摇曳的万亩杜鹃、飞流直下的龙潭瀑布都在此刻被定格。而在他们身后,游客们或一路欣赏风景,或坐下品茶小憩,各有所乐。村里皂角树边,一整片清澈的水面倒映出蓝天白云,这里正是名为“天空之境”的网红景点。

从平平无奇的偏远乡村,到处处如画的诗意栖居,三山村和凫山村从“村庄”到“景区”的蝶变之路,正是艺术为乡村发展赋彩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旌德县以“皖南星7天”品牌为引领,将艺术乡村建设置于践行“千万工程”整体框架中谋划推进,结合村庄特色,差异化打造“云上梯田·艺术三山”“慢城福地·毓秀凫山”“山水茶韵、印象路西”等艺术乡村品牌,通过实施自然景观艺术化改造,建成艺术公社等网红地标26处。

从文化印象到流量密码

在三溪镇路西村,海拔300米的空中茶园人流如织,以“乡见”为主题的路西村“醒春计划”活动,解锁了春游乡村的N种方式:在茶园里,亲手体验茶叶从一片鲜叶到成品茶的全过程;山桐子展厅里,传统榨油工艺重现,展示着“油葡萄”的前世今生;水上集市里,农家特产一站购齐,乡村风韵一览无余……

乡村的多样玩法,不止在路西。三山村利用摄影优势,持续打造4个高标准观景台,建立摄影、书画工作室,推出了赏梅会、开犁节、星光音乐会等业态。凫山村则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推动艺术提升,对打造区进行点、线、面全方位提升,重塑“凫山十景”,推出“凫山假日”四季活动,搭建舞龙舞狮、赶集美食、手工技艺等活动展示平台。

从路西的茶园风光,到三山的农耕文化,再到凫山的民俗异彩,乡村印象被解构成各类可赏可玩的体验场景,这是对文化印象的重塑,也是对流量密码的解读。

近年来,旌德县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解构“新场景”,创设“新体验”,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打造了众多艺术项目和文化品牌,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通过打造“艺术+旅游”“节庆+艺术”品牌矩阵、举办田园艺术节等特色活动30余场次,累计引流近80万人次。三山村的梅园及万亩梯田连续6年12次亮相央视,“开镰节”活动吸引新华社等20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从“文化”到“流量”的探索之路还在继续。旌德县深挖全县非遗、农耕等文化内涵,建成非遗传承基地4个,培育特色艺术团队81支,开发茶染丝巾、竹编收纳盒等12款文创产品,让非遗技艺的现代价值被重新激活。

从零散布局到共富生态

“游客订一桌菜,食材可能来自20多户不同的村民,但保证是土味十足的当地菜。”三山村村田里民宿负责人徐飞虎说道。

在民宿大堂内,店员们认真核对每日订单。菜品需求在“村里一桌菜”微信群一公布,农户们便纷纷上传自家食材的照片。民宿店员则按照农户的回应顺序,依次上门收购。这种模式不仅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本地“土”菜,还能提升民宿餐饮品质,更架起了民企互助合作的桥梁,实现了利益的紧密联结。

一家民宿的饭桌,带动20多户农户的土菜销路,“全村一桌菜”,正是将农村零散资源汇集,打造共富共享发展生态的生动缩影。

在艺术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旌德县着力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机制,推动艺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变财富。凫山村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打造石山坞艺术采风基地,2024年村集体增收约15万元;路西村整合山水、村舍等资源,建成农耕体验馆等特色项目6个,推出茶山汉服秀、“醒春”市集等业态,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增长68%;三山村以老宅入股打造“村田里”民宿项目,推出“全村一桌菜”,年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村民年均增收近20%。该县还通过“艺术+招商”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引进溪谷秘境、山地越野等文旅项目16个,总投资超3亿元。

如今,旌德县的村民们不仅成为艺术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更积极成为参与主体。凫山村组建了自己的文化艺术队,节目由当地村民自编自演,在乡村艺术嘉年华活动中,村民走上舞台,用熟悉的乡音、悠扬的曲调、优美的舞姿,演绎着村落重获新生的故事。三山村发布了“量身打造”的村歌《云上人家》,将云上梯田、梅花花海、溪流潺潺的独特景致写进歌里,代代流传……

用艺术唤醒乡土基因,用创意激活“沉睡”资源。当梯田成为画布、农具变成装饰、老屋化身艺术馆,在旌德县的乡村沃野,艺术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充满诗意的注脚。今年一季度,旌德县乡村旅游接待量突破1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20.1%。(全媒体记者 余结红)


主办: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宣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皖公网安备34180002000206

新闻热线:0563-2619030 投稿/举报邮箱:xcrb2831872@163.com 广告联系:0563-2619030 网上侵权假冒信息举报电话:0563-261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