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使用指南》提出,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
教育部发布的这条禁令,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限制了技术应用的自由度,实则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技术风险的清醒认知,其核心在于平衡技术创新与育人规律,避免技术异化为教育的主导者。
禁令的深层逻辑,是对教育主体性的捍卫。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将核心职责完全交由人工智能完成,教学将失去对学科逻辑的深度解析与对学生个体的情感回应;学生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生成答案,将会丧失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而非“机器替代人”。
分阶管控的智慧,体现了对认知规律的尊重。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并非否定技术价值,而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审慎选择。指南通过分学段设置权限,既为高年级学生保留了技术探索空间,又为低龄学生筑起了安全屏障。这种“有限开放”的策略,有利于实现“技术赋能”与“认知成长”的同步。
禁令的终极目标,是推动技术从“工具”向“生态”转型。指南明确提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创作与智能生成能力为创新驱动”,其落脚点在于“推动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禁令的真正价值,在于倒逼教育从业者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的技术定位。只有这样,技术才能真正融入教育血脉,而非游离于教育本质之外。
禁令背后,折射出教育领域对技术替代的深层焦虑。然而,技术进步的浪潮不可逆,关键在于如何驾驭。指南中“人机协同”的提法,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方向,那就是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上的优势的同时,坚守人类在价值判断、情感联结上的不可替代性。当技术从“替代者”转变为“赋能者”,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型。
教育是面向生命的事业,技术是服务生命的工具。教育部发布禁令,既是对技术狂飙的刹车,也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在任何时代,只有以敬畏之心驾驭技术,以育人之道定义创新,才能让生成式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种。(刘根生)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