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把山水风光写进“零碳账本”

来源: 宣城新闻网
编辑: 王正
更新时间: 2025-06-04 08:23:00

把山水风光写进“零碳账本”

——从龙阁村看我市“零碳乡村”建设


0822153151334483.jpg

航拍龙阁村。


皖南初夏,晨雾未散,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在林间轻雾中渐次苏醒。村委会屋顶整齐排列的光伏板、街头巷尾风光互补的路灯、游客体验“以竹代塑”的民宿生活……这一幕幕构成了我市“零碳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科技护绿”是龙阁村一道独特风景。村委会楼顶“智慧机场”的无人机每日定时起飞,对周边山林进行自动巡护。画面实时回传林业监控系统,有效替代传统人工巡林,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显著减少了传统巡护过程中的碳排放。“现在每年可节省800余人次人工投入,并避免了燃油巡逻车产生的碳排放。”青龙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队长郭新艳介绍。

作为宁国市“零碳乡村”创建试点,龙阁村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推进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龙阁村党委第一书记甘纯指着村委会屋顶的光伏板说:“我们在村委会、主干道等区域安装了光伏系统和风光互补路灯,加上东风坝水电站,年发电量约8.3万千瓦时,节省电费约6万元,减少碳排放超50吨。”更值得一提的是,龙阁村分别与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方圆0666船舶签订了安徽省交通运输领域林业碳汇交易第一单,达成1105吨林业碳汇减排量交易,成功打造全省首个“零碳码头”和“零碳船舶”,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探索出一条绿色增收新路。

这一系列低碳实践背后,离不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支撑。在宁国储家滩景区的“红杉智慧供电小屋”内,全村能源数据一目了然。“每一度电的来源、去向和碳排放量都能精准掌握。”宁国青龙乡供电所副所长方聃表示,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微电网系统,通过数字化精细管理,村内清洁能源实现了就地消纳、余电上网,对龙阁村整体降碳贡献显著。

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能源和生态管理上,更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在龙阁村的“竹隐谷”民宿,原生竹材打造的墙体装饰,将低碳理念贯穿设计运营全过程。“竹材不仅环保,还能自然调节室温,减少对空调的依赖。”民宿经营者张梦书介绍,通过使用节能材料和提升能效,今年预计能将运营能耗再降低30%左右。

绿色民宿的兴起,也带动了当地“塑改竹”“绿装饰”等配套产业发展。目前,龙阁村已有多家民宿启动绿色改造计划,绿色消费和服务正成为吸引游客、提升口碑的关键。

在储家滩码头,充电桩取代加油站,新能源观光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漂流游船也升级为安静的电动发动机,不仅让游客享受便捷出行,提升了旅游体验感,也推动了“零碳景区”建设。景区运营方负责人赵娜娜表示,下一步将在景区游船上线集中式智能充电系统,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与环保水平。

在推进“零碳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充分吸纳城乡低碳建设经验,着力推动低碳理念与空间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在国内创新提出“低碳城市—零碳乡村—负碳森林”的发展策略,通过将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分与乡村绿色转型相衔接,在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中明确发展边界与控碳目标,探索搭建结构科学、发展有序的空间架构。

在制度设计层面,我市在参考国家发改委相关低碳试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农村实际,制定了地方性“零碳乡村”评价指南。该指南设定7类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涵盖乡村建筑、绿化、交通、能源、环境卫生、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以标准化引领差异化、可操作化推进。首批入选的7个“零碳乡村”,已在光伏发电、林业碳汇、新能源交通、绿色旅游等多场景实现落地应用,构建了涵盖生态保护、能源优化、产业升级的低碳发展闭环。

“绿色是乡村的底色,低碳是发展的方向。”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宣城将以“零碳乡村”为支点,统筹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零碳乡村”建设不仅重塑了传统乡村形象,更拓展了乡村振兴新路径。从龙阁村的微电网、智慧护林、绿色民宿到碳汇交易,一项项可量化、可感知的“绿色红利”,正逐步转化为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质收益。(全媒体记者 余庆 文/图)


主办: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宣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皖公网安备34180002000206

新闻热线:0563-2619030 投稿/举报邮箱:xcrb2831872@163.com 广告联系:0563-2619030 网上侵权假冒信息举报电话:0563-261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