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切口”撬动“大变革”

来源: 宣城新闻网
编辑: 王正
更新时间: 2025-06-09 08:23:10

“小切口”撬动“大变革”

——我市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掠影


当无人机在皖南群峰间画出“生命航线”时,当保险机制破解避险转移的“财政困局”时,当“多面手”应急队员成为群众信赖的“安全卫士”时,我市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金融助力,探索出一条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特色路径。

机制创新 打造基层应急“全能站”

2022年9月,随着宣州区狸桥镇综合应急管理站的挂牌成立,这个皖苏交界的山区乡镇,迎来了应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该站整合了应急管理、消防、城管、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资源,形成“平时为业务员、战时为战斗员”的复合型队伍体系。

“前一天还在扑火救援,现在就‘变身’为城管了,过一天有可能就是护林员……我们现在是应急管理的多面手。”狸桥镇副镇长徐菲菲介绍说,这支综合应急救援队,既能开展防火巡查、防汛抢险,又能承担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宣传等任务,具有贴近群众、贴近一线的优势,承担基层应急力量联防联动的枢纽功能,把防控力量延伸到基层一线、拓展到群众身边。据统计,该站成立以来,先后成功处置火警42起,森林火情21起,抢险被困人员15人,疏散被困人员121人,挽救财产价值约500万元。

这种“站队合一”的运作模式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监管执法、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四个一体化”。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江政义说:“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就在于监管基数大、监管要求高、基层力量薄弱等。”狸桥镇通过深化部门和人员的整合重组,实现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重塑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风险防范、应急救援队伍实战、应急处置和支撑保障五大能力,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鲜活案例。目前,我市以狸桥镇为样板,在全市推广狸桥经验,已经实现应急管理站全覆盖。

金融助力 财政杠杆撬动避险转移

在旌德县孙村镇,一种名为“守护保”的保险产品正改变着防汛转移的被动局面。

一直以来,旌德县严格实行“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的积极防御山洪滑坡等灾害的措施。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次转移安置都会发生险情,群众的抵触情绪也会逐渐增加,并且每次转移安置,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乡镇也存在一定的顾虑。

比如,2020年汛期,该镇紧急转移了36户70余位村民,安置了10天,财政花费了9万余元。这笔钱对于乡镇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023年,旌德县创新保险保障思路,积极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接洽谈,推出了“守护保”保险方案,将抢险救援、群众转移安置等费用支出纳入保险理赔范围。“过去每次转移安置都要花费数万元财政资金,现在通过保险机制有效减轻了基层负担。”旌德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姚盈民介绍,“守护保”投保资金全部由政府财政承担,老百姓不需要掏一分钱就可享受到保险服务。保险期内,各镇累计责任限额达50万元。不仅对因灾导致人员伤亡的最高伤亡责任险额达10万元/人,最高医疗费用责任险额达1万元/人,为基层政府提供紧急救援费用最高责任限额达20万元,最高转移安置费用达每人每天50元,最高保障天数可达10天,最高安置费用责任险额达10万元/次,大大提高了政府风险承受能力。

这种“政府+保险”的协同机制,既破解了群众的抵触情绪,又解决了基层政府的后顾之忧。孙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葆华感慨:“现在的村民不像以前那么排斥转移避险这件事了,而是在家期待着,等我们上门组织转移,非常配合。”

科技赋能 智慧应急破解“三断”难题

在泾县榔桥镇的一处村落,四面环高山,前往镇中心要跨越长约百米的涉水木桥和十多公里的盘山路。当自然灾害导致“断路、断网、断电”三断情况发生时,这里的应急救援难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在“智慧应急”理念推动下,“小快轻智”新型技术装备开始在基层逐渐普及。无人机、卫星电话等现代化装备等设备虽在应急救援中广泛应用,但也暴露出管理无序、极端条件下功能受限、关键时刻故障频发等问题,制约了救援效果。对此,宣城创新举措,在皖南山区偏远村落布局“应急方格”,为基层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撑。

“应急方格”以无人机停机坪为物质载体,集成坐标、联络人、电话等信息,助力解决群众急难问题。紧急时,群众通过卫星电话呼救,无人机迅速精准投放救援物资,借助科技实现应急救援“加急提速”,打通偏远山区快速救援通道,使“有困难,找方格”理念深入基层。

为保障极端条件下通讯畅通,我市依据人口规模摸底高风险偏远村,配备208部天通卫星电话,联合企业解决通信费用,确保平时能通话、灾时通得了。针对应急物资投送难题,谋划无人机投放点项目,经灾害复盘等建成150个基站。同时,与科技企业合作成立无人机救援队,开展飞行方案设计等,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为解决关键时刻群众“想的到”的问题,我市优化无人机停机坪建设方案,完成标识登记认证、无人机投放软件系统开发,设计“应急方格”标识。运用二维码技术,收纳经纬度、应急联络人、应急电话等重要信息,方便受灾群众快速识别,一键救援。同时建立“应急方格”管理员队伍,制定“有困难,找方格”明白卡,发放至“应急方格”覆盖范围内农户手中,实现一户一卡,提高群众知晓度,让“有困难,找方格”理念深入人心。

从“各管一摊”到“攥指成拳”,从“财政兜底”到“保险护航”,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赋能”……我市创新防灾减灾工作思路,灵活整合各类优势资源,锚定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这一目标,着手于“小切口”,切实关注群众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使乡镇基层应急管理的一件件大事、实事落地生效。(夏洪蕾 全媒体记者 严震)


主办: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宣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皖公网安备34180002000206

新闻热线:0563-2619030 投稿/举报邮箱:xcrb2831872@163.com 广告联系:0563-2619030 网上侵权假冒信息举报电话:0563-261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