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我们共同的空间,文明是最美的花朵。由中央网信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于6月10日至11日在安徽合肥举办。本次大会以“汇聚网络正能量 引领时代新风尚”为主题,将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14场分论坛和“科技·点亮网络文明时空”主题活动。当指尖滑过屏幕如呼吸般自然,网络空间能否真正“万物丰盈其生”,始终悬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之上。
审视当下,中国网络发展之途成就非凡,其高速扩张令人瞩目——截至2024年12月,网民数量已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8.6%。然网络丛林在自由奔涌之际,亦裹挟着挥之不去的烟尘。如内容同质与传播失范蔓延开来,某些平台上的“爆款”如低水平复制品充斥视野,思想内涵日渐稀薄,传播秩序亦现混乱之象。也有价值观扭曲与伦理偏离触目惊心:为博取瞬间目光,“出格”行为屡试不爽,传统美德的底线频频遭遇挑战。更有甚者,流量导向与商业机制时常同向发力,无形中将平台内容引向劣化方向。这一切非仅止于用户体验滑落,更潜藏着对公共信任根基的侵蚀。
网络文明难局背后,实则源于治理这一动态过程的内在张力:网络空间边界早已超越技术平台自身,它连接现实世界深处多元主体间绵密的互动链条。若寄望平台独自扛起全部治理重负,结果必然难及预期,其责任权限与规则调控能力均有其边界。治理过程若缺乏对网民深层主体意识的有效唤起,“旁观者心态”将令众多个体自觉置身事外。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某些现有机制本身也可能成为顽疾的深层肇因:流量算法偏嗜眼球刺激,奖励机制为不良行为推波助澜。
网络文明建设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体网民共同的事业。此次分论坛发布三十项成果昭示的方向尤为珍贵,勾勒出一条人人尽责的路径:协同共治、多措并举。首要原则是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与革新其运行机制。平台不应仅是消极的“看门人”,更应是“算法正义”的践行者:通过深度优化算法推荐逻辑、重塑奖励体系,让优质内容真正“发光”而非“隐藏”;同时健全投诉反馈机制,畅通公众监督的渠道,共同维护传播秩序的“水至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着“何以中国”“网络中国节”等主题活动,“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好网民”等网络互动引导活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赋能制作传播……一系列品牌活动突出地域特色、网络表达、全媒传播,一批优秀作品有内容、有温度、有力量,将网络空间里不断涌动的大流量,转化为温润心灵、滋养人心的正能量,推动网络文明蔚然成风。如今,唤醒亿万网民的主人翁身份认同——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现实治理中的关键一环。推动数字素养教育普及深化,使公众不仅“能上网”,更“会上网”“会用网”。从积极抵制标题党、拒绝网络戾气等细微“举手之劳”开始,逐步凝聚个体力量,壮大文明传播声势,从而织密一张具有韧性的自治与监督网络。正是这些微光累积,才能成燎原之势。
网络文明非一时之功,亦非一方之责;须各方力量如春风般细腻渗透,久久为功。当每个平台都优化算法规则、当每位网民自觉抵制标题党、当内容生产者坚持质量优先——清朗空间便不再仅是对现实的描摹,更将成为孕育真实可能的土壤,成为凝聚共识、传递温暖、弘扬正气的精神家园,必将照见一个既充满创造活力又满载人文温度的蔚蓝天空。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