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为确保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员覆盖,特别是在乡村党员中不留空白,宁国市竹峰街道桥头铺村党总支创新学习形式,组织党员志愿者化身“理论速递员”和“学习伙伴”,将理论课堂搬进了老党员和行动不便党员的家中。这项以学习教育“送上门”、党员先锋“常下沉”为特色的举措,不仅传递了组织的温度,更将强化理想信念、砥砺过硬作风、提升服务本领贯穿始终,确保学习教育高质高效,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入户精准送到家
针对部分老党员难以集中参学的现实困难,桥头铺村党总支构建了“集中领学+个人自学+警示案例研讨”的立体学习网。其中,“送学上门”是打通学习“最后一公里”、保障覆盖面的关键一环。为使每一位党员“不缺课”“不掉队”,党员志愿者们穿行田间地头、叩响农家院落,为老党员和行动不便的党员送去了学习资料,并与他们一同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分享学习心得。志愿者们耐心解读文件内容,确保老党员们能够深刻理解学习要点。通过以学正风,不断厚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底蕴,让桥头铺村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四个联动”促实效
桥头铺村以“送上门”为起点,巧妙衔接学习研讨、查摆问题、整改整治、服务群众的完整闭环链条,实现了党员先锋力量从“送学一次”向“服务常在”的下沉。
“送研上门”深研讨。志愿者们不仅是“快递员”,更是“助学员”。他们以送学为契机,在农户院落里开设“庭院研讨点”,与老党员结成学习对子,共同学习警示案例材料,引导老党员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交流心得体会。
“带题入户”查不足。在送学过程中,志愿者引导老党员们结合警示教育片和案例,对照党员标准和先进榜样,认真查摆自身在思想觉悟、遵守纪律规矩、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将“查摆问题”融入日常。
“结对帮扶”促整改。针对老党员们查摆出的问题,志愿者与其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机制,定期回访,了解整改进度,确保整改整治环节落到实处,体现“严管厚爱”。
“开门教育”见实效。在志愿者的持续带动和帮助下,老党员们服务群众的热情被点燃。李阿姨主动用电话调解邻里纠纷,几位老党员联合清理了村口卫生死角……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成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落实开门搞教育”的核心要义。
截至目前,党员志愿者已为全村12位老党员及行动不便党员送学上门,解决群众身边小事6件。桥头铺村党总支书记陈泽鹏表示:“送学上门,保障的是老党员们及时学习的权利;党员先锋常下沉,体现的是组织关怀的延续性和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发挥。这既是确保学习教育‘不落一人’‘常学常新’的务实之举,也是激活每一位党员主体意识、深化‘开门搞教育’的生动实践。我们要推动‘送学+问需+助研+问效’的长效机制扎根落地,让党员先锋的身影成为连接组织与基层、理论学习和为民服务的常驻力量。”(汪青)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