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市“三实”引才的暖心答卷

来源: 宣城新闻网
编辑: 王正
更新时间: 2025-06-18 07:55:53


宣城何以“圈粉”十万大学生?

——我市“三实”引才的暖心答卷


0752451975021768.jpg

安师大新传学院“寻梦振兴,共筑旌彩”社会实践团队赴旌德县采访创业青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752464820049452.jpg

“政聘企用”人才入职我市企业。(汪辉 摄


晨雾氤氲中,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的空中茶园若隐若现,学生们从田垄阡陌的躬身实践,到非遗工坊的文化探寻,再到社区网格的民情走访,在宣城这方充满生机的热土上,青春的身影已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

自2022年启动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实践、实习、实训“三实”引才工程,以其独特的魅力成功吸引来自全国1300余所高校的10.73万名青年学子,他们组建2063支实践团队,深耕173个实践基地,用青春智慧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校地协同、产才融合的创新路径。

筑巢引凤:首创“一键直达”精准匹配

今年4月,阜阳籍大学生张文莉在手机上轻点“实践青春 扬帆宣城”小程序,绩溪县华阳镇青年志愿服务岗实践项目就跃入眼帘。几天后,她就在当地获得了实践岗位,奔走在社区网格里,开展了入户宣传、整理档案、调研酒店等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让我感动的是宣城对青年学子的用心。”张文莉掰着手指头数道,“免费住宿、每日补贴、景区畅游,连公交路线图都贴心备好。”实践期间,她参观了绩溪县博物馆和李夏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沉浸式感受绩溪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感觉像回家一样自在。”

张文莉的“一键抵达”背后,是宣城为青年学子量身定制的引才枢纽。2022年,我市将“三实”工作深度融入全市人才发展大局,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团市委承办,22个部门联动协同,倾力打造面向全国高校青年学子的“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宣城首创的“实践青春 扬帆宣城”平台,让政策、岗位、服务精准触达学子指尖,截至目前点击量突破7022万次。

门扉既开,更需四海寻才。我市主动“走出去”,市领导带队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百所高校行”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去年盛夏,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20名青年学子扛着设备扎进旌德县的乡村田野,开展“寻梦振兴,共筑旌彩”社会实践活动。短短十几天,团队产出的39个新闻作品被国家、省级媒体争相报道,在旌德县挂牌成立3个社会实践基地。今年春天,旌德县与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决定将今夏的实践团队从1支增至3支,让校地纽带越系越牢。

产才融合:青春动能激活发展潜力

引凤来栖,更要引凤长鸣。唯有让青春才智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人才活水方能奔涌不息。

在郎溪县郎步街道北港社区,“港邻学苑,呵护未来”爱心支教活动已持续开展三年。从最初3所高校50余名青年学子参加,到去年7所高校百余名青年学子接力,支教课程也从基础学科辅导拓展至艺术、科普、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等各类课程。社区工作人员陈丹感慨道:“这些大学生不是‘走过场’,是真解难题!他们既解决了暑期孩子的看护难题,又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智慧活水。”

青年学子的身影同样活跃在宣城产业一线。去年,黄山学院202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熊东朋在广德今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岗实习期间,帮助企业成功招聘工程师8名、技工50余名。实习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宣城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明显,广德电子产业集群活力十足,是青年成长的沃土!”今年年初,他还获评了公司“优秀新人奖”。

在“三实”工作中,我市紧扣“2+3+4”现代产业布局,推动“实习实训+就业”无缝衔接。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与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共建协议,在企业开设“订单班”,200名青年学子实习后70人留宣,转化率高达35%。清华大学博士团赴宁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开展“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密封成型工艺研究”“橡胶制品动刚度仿真研究”,协助企业技术攻关。

围绕文旅产业发展,我市推出“研学游”“写生游”品牌,吸引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7所院校齐聚泾县共建“全国知名写生基地”;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为载体,全市发布社会实践课题“菜单”383个,让高校智慧精准滴灌宣城发展。地方出题,高校答卷,青春创意在产业沃土上开花结果。

真诚服务:从“过客”到“归人”

如何让过客留下来?宣城的答案是:以心换心,构筑有温度的成长生态。

前不久,安徽大学202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朱旭超和实践队员在泾县拍摄关于非遗手工皮纸的纪录片时,因交通不便被困深山。一条求助信息发出后,团泾县县委书记陈慧立刻协调志愿者帮助解困。当朱旭超想要感谢时,陈慧只留下一句话:“最好的感谢就是帮我们把宣传视频做好。”这份信任让朱旭超动容:“我们拍到了非遗传承人在纸浆池畔的坚守,也通过镜头传递了这座小城的美丽、真诚与温暖。”

我市创新的“政聘企用”人才招引模式也备受青年学子追捧。2023年,燕山大学硕士毕业生李康通过该渠道成功入职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担任模具设计工程师。两年间,他主导数百个汽车连接器项目,服务特斯拉、比亚迪等大厂。“政府保障+企业锻炼”的双轨培养让他的职业素养快速提升。工作之余,热衷公益的李康还担任宣州区敬亭山街道巷口桥村儿童服务站站长,利用节假日为留守儿童开设公益课堂。

近年来,宣城对青年学子的呵护细致入微:“八个一”服务机制覆盖保险、补贴、文旅礼包等;“1+1”导师帮带制度,帮助青年学子快速适应岗位角色;选聘兼职团干、举办“大咖”课堂、丰富文体赛事,搭建成长阶梯,累计发放补贴788万元;“宣十条”人才新政精准滴灌,“访企拓岗”打通就业堵点,187名重点高校毕业生通过“政聘企用”奔赴产业一线。

宣城坚持诚意换来真心:3年来10.73万名大学生来宣实践、实习、实训,青年学子留宣率达10.3%,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从“了解”到“爱上”,最终选择“留下”。

当前,2025年宣城市“三实”工作已然启幕。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发社会实践岗位4万多个,已来宣实践团队244支,实践总人数1.6万人。今年,我市聚焦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痛点难点问题,系统摸排形成全市社会实践重点课题榜单,创新构建“揭榜挂帅+闭环管理”的校地协同模式,促进“三实”工作从“人气导向”到“实效引领”的优化升级。

梧桐树正茂,凤凰群相栖。当长三角城市群竞逐人才高地时,宣城以“三实”工程给出了独特的答案——不是简单的政策堆砌,而是构建让青年创造力充分涌流的生态系统。从空中茶园的实践课堂到产业园区的技术攻关,宣城证明:当青年成长与城市进化同频共振,人才的创造力便会自然转化为城市的竞争力。这座城市用真实的成长机遇,赢得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认同。(谢婷婷 全媒体记者 潘远鹏)


主办: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宣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皖公网安备34180002000206

新闻热线:0563-2619030 投稿/举报邮箱:xcrb2831872@163.com 广告联系:0563-2619030 网上侵权假冒信息举报电话:0563-261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