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群山环抱的宁国市港口镇,蜿蜒的龙窑依山而卧,在这里,59岁的阮家芝用40年时光,将指尖与陶土、龙窑与匠心深深熔铸——她是省级非遗“宁国龙窑制陶技艺”传承人,是从泥土堆里“长”出来的巾帼匠人,更是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的时代传承者。
初遇:从谋生到热爱
1985年,19岁的农村姑娘阮家芝为谋生计进入宁国国营陶瓷厂。“当时附近就一个大的国营陶瓷厂,为了小孩读书,就进了陶瓷厂。”阮家芝说。起初,她只是在车间做些杂货,直到当她在艺术车间见到老师傅们在陶坯上施展“堆花”绝技时,那些在胚体上绽放的立体花卉让她震撼不已。“就像变魔术一样,泥巴突然就有了生命,就喜欢上了。”回忆起初见场景,她眼中仍会泛起光彩。
凭借自幼对绘画的热爱,白天,她盯着老师傅的手法默记,夜里,等工友们下班,她捡来废弃陶土,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复练习,常常独自在车间练到深夜。蚊虫叮咬的夏夜、冻僵手指的寒冬,都没能阻挡她的热情。三年苦练,她终于成为厂里公认的“贴花能手”。“一开始是为了谋生,后来是因为热爱。”阮家芝说。
坚守:在变革中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营陶瓷厂改革,许多工友纷纷转行,阮家芝却选择留下,来到了现在的株木店陶瓷厂。
新厂长支持工人发挥想象、自由创作,这给了阮家芝很大的发挥空间。她凭借往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大胆尝试创新,改良厂里单一的瓷鼓、火盆釉色与浮雕花纹,从釉色的单一施釉到花样施釉,使产品呈现丰富多彩的视角美感,从一味做订单,到大胆尝试自主创作可供观赏的艺术摆件,造就了厂里瓷鼓、火盆等产品一度脱销的“名场面”。
在飞溅着泥浆的车间里,总能看到她专注的身影——双手在陶土上灵活地拉片、捶打、印模,工装沾满陶泥,掌纹里镌刻着几十年光阴。“只有和泥‘混’成一体,陶土才懂我的心,作品也就应运而生。”她常这样说。面对枯燥的工艺流程,阮家芝始终保持着赤子般的热情,在日复一日地揉捏塑形中孕育创意,在重复中坚持突破,她琢磨“堆花”技艺,试着让花瓶上的花卉“长”得跟真的一样。“前些年做花瓶时就想,既然能镶耳子,为啥不把花做得逼真?”后来在网上看到类似创意,觉得路走对了。四十载匠心耕耘终结成果,她的作品屡获大奖,不仅拿下非遗传承人、陶瓷名人等称号,堆花陶器更是出口欧美,带着中国千年匠心走向世界。
传承:守护千年窑火
然而,这位非遗传承人也有忧虑,车间里最年轻的工人也40多岁了,年轻人嫌做陶又脏又累,不愿入行。“龙窑传到我这里是第六代,可现在会传统贴花的太少了。”于是,这位非遗传承人成了最热心的“老师”。“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陶瓷、爱上陶瓷,来学习陶瓷,只要有人想学,我可以毫无保留教给人家。”阮家芝坚定地说。
2016年起,阮家芝将数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了上百件个人作品,先后赠送给各陶瓷博物馆、学校及文化场馆等。同时她也坚守本心,不忘家乡的栽培,不忘伯乐的恩情,认真从事制陶和技术指导工作,把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厂里的同事和徒弟,积极解答大家工作中的疑惑,知无不言。她为公司和家乡培养了一批批技艺精湛的陶艺工作者,帮助他们就业,也推动了当地陶瓷产业蓬勃发展。此外,她还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乡村旅游和文化推广活动,将陶瓷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在政府支持,社会关注,老手艺有了新盼头。”阮家芝看着不远处的龙窑,窑口的烟火依旧旺盛。她的双手在陶土上翻飞,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这个在泥堆里滚了半辈子的女人,早已把自己活成了龙窑的一部分:守着千年的火,捏着手中的泥,想着后来的人。
从“为生计做陶”到“为传承守窑”,阮家芝的40年,是很多非遗传承人的缩影。他们在岁月里打磨技艺,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在坚守中守望未来。当龙窑的烟火再次升腾,那些经她指尖诞生的陶器,正带着中国千年的匠心,走向更远的远方——而她,依然会守在这里,用沾满泥土的双手,给老手艺续上一茬又一茬的新火。(全媒体记者 胡文慧)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