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篇新闻值得关注。
一是在6月25日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上,芜湖经开区向德企发出共创未来新工业的诚挚邀请,充分释放出以往未有的底气和大气。
二是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运量突破5000列,已然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黄金通道”。
两篇新闻的背后,均体现了一个关键词“开放”。
透过鲜活的新闻背后,安徽乃至中国的开放之姿愈发鲜明生动,轮廓愈发彰显穿透力。
2014年,首趟合肥中欧班列启程驶向中亚,实现了安徽省历史上国际铁路货运专列“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11年间,从当初每月仅开行1—2列的“新生力量”,已成长为每日稳定开行3—4列的,开行频次实现数十倍增长。2025年以来,中亚方向去程班列箱量达5190标箱,同比增长24.88%。
这条绵延万里的钢铁丝路,连接20个国家、170个国际节点城市,是“皖货乘皖列”的生动缩影,彰显着江淮大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饱满元素。
“钢铁驼队”的迭代升级,数据的一再刷新,说明了啥?
毫无疑问,“钢铁驼队”成为关注焦点的背后,正是坚定笃行的经济活力、突破跃升的交通提级、焕然一新的时代之感,这些都无不彰显出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当前,中欧班列(合肥)已然成为一个典型样本,其货值、货重、满载率等核心运营指标持续稳居全国同类班列前列,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超800亿元。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骄人的“江淮造”彰显出满满的辨识度。
向“海”而兴,向“新”而行——安徽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歇。
奇瑞汽车、国轩高科、阳光电源等一批安徽企业成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最活跃的身影之一;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投资安徽行”、海客圆桌会等系列活动,启动“徽动全球”合作伙伴计划,一流的营商环境在更加开放的舞台上集聚要素资源……一场场对外活动的举办,不仅搭建起安徽沟通世界的桥梁,为外资外贸发展注入了动能,更向世界展现了安徽开放发展的决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江淮大地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开放战略,深化对外开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壮大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产业出海与制度开放相互促进、相互验证,这些都成为安徽开放鲜明的烙印。
最新数据表明,今年前5个月,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747.9亿元,同比增长15.4%,安徽外贸规模创下历年同期新高。
今年以来,安徽对欧盟、东盟进出口均实现较快增长。同期,安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032.2亿元,同比增长16.1%。
当前,全国每出口几辆汽车,就有1辆产自安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链,新质生产力激发外贸新动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赢得良好口碑……安徽制造加速“出海”的竞争优势无不源自开放。
唯进步,不止步。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拥有多重战略优势机遇的安徽,如何不断扩大“朋友圈”、赋能高质量发展?
放眼更大的视野,安徽的对外开放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安徽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使命任务,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
毋庸置疑,要坚定信心,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譬如,要更加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启动实施“投资安徽行”“双招双引”、“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徽动全球”合作伙伴计划……用硬核举措推动更大幅度的跃升和迭代。
要充分聚力聚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支撑高水平开放。关键用人文温度推出亲商暖商、行之有效的真招实举,不断广泛集聚要素资源,做好涉外金融、法律、人才等服务,建好联通内外、畅通全球的开放通道,让更多海外人才来到安徽。
努力往高处“攀”,不断向新处“行”——让我们牢记殷殷嘱托,激发奋斗热情,拿出更多“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不断创造更加精彩的“开放安徽”!(杨鹏程)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