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安徽整体脱贫的样本意义

来源:中安在线时间:2020-04-29

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萧县等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告”。至此,安徽成为中国宣布整体脱贫的第十五个省份。

站在这个节点回望安徽整个脱贫过程,令人颇生感慨。在历史上的多数年份里,国人眼中的安徽,印象并不那么光鲜亮丽。清末以降,安徽似乎一直挂着贫困的标签。一首“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民歌,既道出了自旧中国到改革开放之前安徽面临的窘境,同时,也诠释了凤阳之所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穷则思变”的历史逻辑。

描述安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形象变迁,可以划出这么一道“尾端向上”的曲线。最初,除了大包干之外的凤阳,“安徽农民工”“安徽保姆”一直是安徽甩不掉的影子。在那些年的影视剧中,安徽人在外省人眼中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人设”。

安徽的贫困是有历史与现实原因的。这里既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最频繁、贫困程度最深的淮河行蓄洪区,又有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大别山连片贫困区。中国贫困的所有案例及其原因,安徽都能找到。在地理版图上,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偏东,纬度则跨越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从淮北到江南,可以说是中国从北方到南方的“渐变”,故此有人调侃安徽“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另外,安徽省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万,2019年GDP超3.7万亿。所以,无论是历史地理地位,还是自身块头和发展规模,都可以用“中”来概括安徽。统计学上有个“中位”概念,如果放在全中国脱贫的大背景下看安徽,安徽的“居中”地位使得其脱贫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成为观察中国脱贫的一个“窗口”。

首先,安徽的脱贫是全中国脱贫宏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摆脱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一直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脱贫,是中国共产党与身俱来的使命。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让普天下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口号,就赢得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拥护。劳苦大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盘,并最终使其获得了执政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须臾不忘肩上的责任,从“为人民服务”到“共同富裕”,共产党的执政理念70多年一以贯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近八亿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70多年来,安徽脱贫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歇。安徽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涉及16个省辖市、7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11个。2014年以来,安徽始终聚焦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统筹推进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脱贫,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此次最后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是安徽人民团结奋战、英勇拼搏的结果,也是数十年如一日各级干部夙兴夜寐、坚持发展的必然归宿。

其次,安徽脱贫的脚步与全中国一样,走得十分坚实。数据统计显示,安徽省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484万人,降至2019年底的8.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1%降至0.16%,年均下降1.49个百分点。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更不是一场“数字游戏”。每一位脱贫人口身上都藏着独特的“脱贫故事”,每一个小数点的变化都意味着大量的心血和付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时,一张“五级书记同框照”刷屏网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央明确提出要层层落实责任,省市县乡村5级书记一起抓扶贫。“五级书记抓扶贫”已成为中国扶贫史上的佳话。这些年来,安徽的每一级书记谈起扶贫工作,都会有一部感慨万千的独特记忆。在此次出列的阜南县,因为出现过“刷白墙”的形式主义一幕,导致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数人丢官罢职。安徽省委省政府还以此为戒,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三个以案”专项教育。

安徽整体脱贫,向中央交了一份考卷,也向本省人民交了一份答卷。但这还不能称之为“期末考试”。一方面,脱贫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只是达到了脱贫的“临界点”。要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还在于贫困县、贫困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在于贫困户抗贫能力的持续累积。只有各方面基础夯实了,才能避免因病、因灾、因学返贫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脱贫也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既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生存问题,它还要解决贫困人口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问题。另外,它还与乡村振兴、拉动内需等工作密切相关。因此,中央提出的“四摘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具有更深层的考量,必将引领全国脱贫攻坚进一步走向深入。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宛新平

编辑:【朱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