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如何争当安徽“排头兵”?市委书记市长现场解答

来源:中安在线时间:2020-01-14

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与苏浙连接的3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在宣城发出……1月13日,在安徽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和市长孔晓宏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该市如何争当安徽排头兵角色的举措和成绩。

据介绍,宣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与沪苏浙同时接壤的区位优势,与长三角区域充分融合,一体联动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发布会现场

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

宣城市长孔晓宏

四个“变”字概括城市发展

宣城是我省唯一一个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市,处于安徽“东进”的最前沿,沪苏浙产业“西移”的第一站。2009年,宣城市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一;2013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入列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跻身G60科创走廊;2019年国家规划纲要明确该市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

陶方启用了一个“变”字概括了这些年来宣城市的发展。一是宣城的位置在变“重”。过去受行政区划限制,宣城处于长三角之外,属于边缘地带。随着这些年的融入实践,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由“圈外”变成了“群内”,在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

二是宣城的影响力在变“大”。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沪苏浙城市主动来宣城交流增多,由“单向融入”变为“双向互动”。沪苏浙企业、客商、游客更是纷至沓来,把宣城作为产业转移、休闲旅游的“首选地”。

三是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在变“新”。不仅速度加快、体量扩大,而且产业集群集聚,块状经济逐步形成,企业在转移中转型升级,市场竞争力和内在质量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占全部工业比重处于全省前列。

四是干部的观念作风在变“优”。在与沪苏浙对标对接中,宣城市的干部包括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作风效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思发展、比进步的氛围更浓,争一流、扛红旗的意识更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劲头更足,这种在理念、作风上的嬗变,是最大收获,也最为根本。

深化融合 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宣城与沪苏浙融合的紧密度进一步加深,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该市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2019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4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79家,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30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均居全省第2位;A股上市企业8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前列,2019年分别增长9.6%和9.5%左右。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宁国、广德、宣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总数居全省第2位。

抓住产业转移机遇 壮大实体经济

据介绍,宣城市将围绕“争当排头兵”,重点在“六个一体化”上寻求突破,其中最为关键就是“产业分工协作一体化”。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更多更好地承接项目,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是重中之重。

宣城市一方面要发挥好市场作用,把招商的重点、主攻方向、力量更多投向沪苏浙,强化以商招商,推行“产业+基金+政策+平台”招商模式,着力招大引强引优,加快产业集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与沪苏浙重点城市政府之间合作,探索共建合作园区、发展“飞地经济”,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

目前,该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都与沪苏浙相关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在深入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宣城萧山产业园等现有合作园区共建的同时,要积极推进“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上海光明集团对接合作,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记者 苏艺)

编辑:【许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