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来源:中安在线时间:2023-04-26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2016年4月,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安徽,“创新”成为总书记频频提到的关键词,他强调:“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谆谆嘱托久久回响,为江淮儿女指明前进方向。仅四月最后一周,2023“中国航天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两场重大活动在合肥亮相,在广大科技界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创新已成为安徽突出的“潜力IP”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日益成为江淮大地上的鲜明标识和共同追求。

无论是首批志士的开荒垦岛,还是学者迭代而恒念不移,翻阅安徽科技发展功勋册,“科学岛”值得浓墨重彩。“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癌症靶向药物,无人驾驶汽车……在三面环水,古木参天的科学岛上,阵阵“潮声”不时泛起,吸引着每年超500人次外籍学者慕名而来,坐落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一方面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正不断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为安徽向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动能。

赓续创新奋斗精神血脉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基础研究是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促进新兴产业诞生的基础开关,它需要科学家在漫长的探索实践中付诸毅力、热爱和专注。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走进中科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醒目位置展示着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不仅是我国杰出科学家们的共同写照,也是新时代里,科学岛向青年科研力量传递的精神内核,它为安徽乃至全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持久丰沛的创新源泉。

4月12日晚21时,第122254次实验!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刷新2017年的101秒世界纪录。这背后,是上百万个零部件的协同工作和科学家们十几年的聚力攻关。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未来这支“硬核”团队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堆。

不远处的强磁场科学中心,2012年回国的张欣,正结合自身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背景,依托研究院最先进的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与工程组精诚合作,推进强光磁项目研究。目前,她的团队已搭建起全球首个≥20T强磁场生物学综合研究平台,首次发现人体细胞纺锤体在强磁场下的取向转变。

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王智灵十多年来带领团队集智攻关无人驾驶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作为车辆的“训练师”,让安徽造的无人驾驶汽车“广见世面”,“教”会它们在复杂环境下闪展腾挪、安全行驶是王智灵精进的方向,其研究成果已在机场、码头等多个场景得到转化应用。

小记:虽然科学研究分众多领域,每个人也有不同个性和魅力,但在科学岛人身上,却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特征:爱国勤奋、高瞻远瞩、工作热情、团结协作、创新思维、乐观谦虚、敢尝头啖汤……这些品质与其做事拿出最大气力,出手代表最高水平的气场相得益彰,共同汇聚成一股股由内而外的气质,成为科技创新元素与地方发展和产业赋能的契合点、融入点、共振点,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

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也需脚踏实地,成功地转化和产业化运作,离不开科学家们的潜心坚守,也少不了对市场需求的敏锐观察。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与合肥市合作,共建合肥创新院,共促创新链、产业链同新兴产业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助力孵化科技企业“破壳而出”,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代表。

2015年,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刘青松团队创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依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技成果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长期致力解决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缺芯”之痛,并用5年时间集中攻克了肿瘤原代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瓶颈,目前正积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

“拿到肿瘤样本后,我们经过技术处理可将癌细胞‘存入银行’,待日后为肿瘤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研究提供支撑服务。”中科普瑞昇总经理任涛博士介绍道,目前,该公司已为10000多例肿瘤患者提供检测服务,累计为国内20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新药创制企业提供药物评价服务,助力20余项目成功申请临床批件。未来,这个“细胞生物银行”将发挥更大作用,支撑我国生命医药产业链的发展。

一木不成林,百花才是春。截至目前,合肥创新院成立8年来,已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个,引入各类高端人才团队100多个,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过300家。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也助推“国产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下一代高场超导磁体关键科学与技术”“健康土壤”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在皖落地转化。培育了包括蓝盾光电、皖仪科技、嘉必优生物等上市企业以及一批具有上市潜力高成长性及“专精特新”企业,全力支持“中国环境谷”“智慧农业谷”等在皖筹划建设,带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助力打造优质创新品牌。

合肥创新院院长吴仲城介绍道,目前,合肥创新院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两大领域,已拥有覆盖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视觉感知等多领域的“技术资源库”,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配套技术支持,结合应用场景解决技术问题。

小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立足自身科研优势,与地方政府共建了一批不同功能的科技合作平台,积极疏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现实堵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带动皖南皖北协同发展的平台布局。

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他曾说,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

“在驻皖和安徽地方科研机构中,合肥物质院第一家试点股权激励,规定科研团队可以获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最高70%的现金及股权奖励。”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科技促进发展处处长邓国庆表示,对于受企事业单位等委托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横向项目,合同净结余经费将作为成果转化收益,给予科研人员现金奖励,且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让有志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看到了获得巨大价值的可能。

自2016年试点以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已对科研团队实施股权奖励超5亿元,是安徽全省范围内完成股权激励企业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同时,中科院合肥物质院还在离岗创业人员管理方面给予方便,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单位管理体系建设和职称评定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系列“松绑+激励”政策,增强了科研团队自主权、获得感,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动力加速迸发。

2015年,在合肥研究院安光所从事科研工作的庞伟伟,决定离岗创业,将所里的光学技术成果带向应用市场。次年10月,中科九衡正式成立,坐落于合肥市中国声谷,注册资本750万元,其中庞伟伟代持的科技成果奖励是157万元的股份,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1%。

“我们是专业从事环境安全监测领域技术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庞伟伟介绍道,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光谱分析技术及环境监测技术等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庞伟伟告诉记者,2021年,合肥市天使基金又投资500万元,为企业研发生产“添柴旺火”。

“合理的持股比例,既能够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也保证了创始团队控制权,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庞伟伟介绍道,如今,中科九衡已成为合肥市第二批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安徽省双软企业,合肥市大数据企业,拥有自主研发并成功申请知识产权150余项。

小记:科研人员利用发明专利创新创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会面临不少“堵点”“难点”,例如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会涉及一系列国有资产使用、处置、评估、收益等管理规定,需要完全参照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尊重科技创新,营造重视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调动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如此一来,无形中减少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阻力,也提高了转化效率。

编辑:【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