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中安时评:为城市“画像”,助推智慧化“蝶变”

来源:中安在线时间:2020-12-28

日前,安徽首个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在合肥正式揭牌。未来,合肥能源大数据中心将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加精准和智慧化的服务,实现能源供应可靠,公共服务更优质,城市发展更绿色。这是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表现,“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传递出的浓浓“烟火气”,植根的深深“枝叶情”,为奋进“十四五”,实现安徽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到智慧城市,全国上下“一盘棋”科学谋划,牢牢把握“人”这个根本,高擎创新驱动的理论坐标,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加强党对城市建设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要求,为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我们必须以城市建设“内外兼修、标本兼治”为导向,让智慧城市“大脑”更聪明、“肌体”更健康、“人民”更幸福,实现智慧城市的精彩“蝶变”。

以规划为先,让“城市大脑”更聪明。“城市大脑是互联网大脑架构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的产物”,明确城市建设“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有利于明晰“城市大脑”的功能定位和数据分析、操作管理、服务运行的合理布点。要维持好利用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有利态势,科学谋划、精准规划城市建设“全景图”“路线图”,在促进体系创新、信息服务、民生保障等提升整合能力、拓展能力以及经济推动力,从而激发带动其他要素、推动全局发展的强大活力。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统筹全局性和区域性一体推进,强化“平时”和“战时”思维方式转换,让各程序、各环节、各要素在“大脑”运维体系“闭环链”上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促进资源要素能够“双向循环”和“多向流动”,确保“城市大脑”在系统建设、管理制度、技术支撑上实现快速处理、科学分析、合理使用。要牢牢把握城市建设科学规律,营造开放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创新管理手段、运营模式,拓展以“芯屏器合”为安徽创新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示范成果,最大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有效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消除硬件软件、技术障碍、多样化需求等各方面阻力。

以治理为媒,让“城市肌体”更健康。俗话说,城市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才能达到“十分满意”。要让“城市肌体”由内而外焕发生机,既要在积极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上下足功夫,也要在“全领域覆盖、全区域推进、全周期管理”中撑起城市建设“里子”。要紧盯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的典型表现和“变相”抬头,以“党建+”提振治理底气,提高城市发展韧劲,在“支部+”“党员+”引领下齐头并进,加强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实现“网格”治理体系的转型升级。要树牢“全周期管理”意识,整合城市“小单元”,凝聚“制治”合力,切中城市高质量发展“主动脉”,让“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成果”成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动力源,确保在治污降霾、治乱维稳、治违控违、治堵畅行等重要领域中能够依法依规执行,更加精准有效。与此同时,不论是解决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还是防范化解各大攻坚战的主要矛盾,推动城市治理走向“善治”,都必须以提升治理效能为结果导向,要在“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上下足“绣花功”,激发主体活力,促进新老问题与新技术手段的良性互动,在科学技术赋能治理中推动改革创新体系重塑,实现“人”和“技”的双重善治。

以发展为要,让“城市人民”更幸福。“城市的核心是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不仅符合“城市是人类生活主要载体”的基础特点,更满足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根本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口”,拓展在绿色节能、生态环境、交通医疗和智慧建筑等民生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内外部环境安定、城市安全、群众安心”的发展新格局,全面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人间烟火气,最是抚人心。要留住城市的记忆,涵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理念推进城市更新,从历史传承中涵养城市“灵魂”,在开放与包容、保护与创新中向着绿色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力打造以文化充实城市内涵的崭新名片。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人民城市”不再是“千城一面”,而是各具特色、独领风骚,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继承好发扬好城市“基因”,保护好传播好城市文化,让“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成为人人心中有、脚下行的现实选择。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陈倩

编辑:【朱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