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需要家校共治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时间:2023-03-02

春节刚过,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将目光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不久前,该课题组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其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来玩手机游戏。(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手机沉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近来年受到广泛关注,国家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控措施,比如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系统的运用,在技术防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从实际情况看,防止手机沉迷除了技术性控制,关键还在于对使用时间的掌控,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调查的情况看,67.3%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事态已十分严重”。由此看来,如何防沉迷依然任重道远,形势严峻。

长期沉迷手机具有多重危害,对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比如会带来分泌系统紊乱,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等。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成熟,长期沉迷手机带来的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造成视力下降,还会导致荒废学业影响学习成绩,严重者会丧失人际交往能力和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使用手机监管而引发的冲突,也会成为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手机沉迷和依赖的危害性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了“远离手机”的倡议中,包括老人和小孩在内的特殊群体,成为防手机沉迷的重点对象。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手机沉迷的状况更加严重,亟待在现有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照顾,让他们拥有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不能因手机沉迷而毁了人生。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未在身边,绝大多数属隔代教育和管理,在日常管护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手机沉迷的风险更高,预防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之所以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更具有吸引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上网条件的便捷化,家庭管理缺位导致使用手机的时间失去控制。隔代教育管理的模式下,祖辈们既没有能力或意识引导留守的孙辈正确使用手机,甚至不少人将其当作“电子保姆”主动提供方便。鄂东一所乡镇初中某位教师感慨,眼下在乡镇、农村,手机已经成为一道横亘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间的“首要难题”。与学生“斗智斗勇”既需要监护人有责任与耐心,也要求注重方式方法,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针对手机沉迷催生乡村“新问题少年”的现象,需要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来破解,关键在于要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在加强宣传引导,讲清手机沉迷的危害性,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自觉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家校共治的实际效果,双向互动构建坚实的保护屏障。一方面,家长要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作为监护人既要真管又要善管,对被监护人的手机使用时间和行为,都要严格控制,同时要坚持陪伴教育的原则,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更多关注手机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此,才能让孩子把精力和时间从手机上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严格执行手机管理的相关规定,注重方式方法和实际效果。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以及禁止带入课堂等要求。为了让学生处理好与手机的关系,校园手机管理要刚柔相济、堵疏结合、双管齐下,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以此培养让他们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编辑:【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