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扬一体化风帆 立高质量潮头
来源:安徽日报  2019年05月22日 作者:特别报道组 发表时间:05-22 08:54

这是新时代深邃的战略擘画。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这是新战略绘制的奋进蓝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这是新蓝图引领的共同行动。战略引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一体化发展战略凝聚广泛的共识和热情。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在中央政治局5月13日会议审议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巨轮航向更清晰,动力更强劲,必将在高质量发展新航程上劈波斩浪,驶向一体化、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一体化的过程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长效化、互补性聚合产业创新资源,建设协同创新长三角

从上海创业起步的合肥芯欣智能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周东平,决定把公司总部设在合肥并筹划建设光电产业园,他觉得这是顺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的理性之举,更是壮大公司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他曾供职于上海的一家科研院所,创办的企业在光通讯蓝宝石光窗、多通道集成滤光片研发制造等光学薄膜、封装技术领域拥有领先优势,核心技术曾被应用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目前更广泛应用于5G通信、人脸智能识别的关键元器件研发制造上。由于技术领先,目前公司订单量保持50%以上的增幅,现有在上海、苏州、合肥的三处制造基地已经难以满足订单交付需求。

“目前最大的压力就是交货压力。”周东平说,在合肥建设全新的光电产业基地就是为了快速扩大研发制造能力,因为这里拥有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无论是研发人才还是制造环节用工需求都能及时得到满足。同时合肥的科研人才集聚优势也能支撑公司下一步发展布局,通过吸引中科大等高校的博士硕士团队,公司已经进军激光自动化在线检测领域。

企业的自主决策,既彰显出在战略层面上打造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更体现出加快构建的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壮大实力、产业加快升级正在发挥积极而实在的效益。

“各扬所长、取长补短,努力把长板拉长,才更有能力补上短板。”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协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聚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业创新高地。长三角区域在打造创新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提升着区域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水平。

路径设计上,三省一市积极摸清家底,编制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注重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联动、资源共享。由我省首倡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圈正在瞄准“三区”目标加速构建: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奋力打造全球原始创新核心区,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中心城市正在努力建设产业创新集聚区,长三角区域其他重点城市正在依托G60科创走廊等协同创新平台,合力打造全国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

实践探索中,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起步于上海松江到三省一市九城市共建,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合作,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建设“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示范走廊。

“G60科创走廊是第一个地市级的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需求导向,始终立足各市发展实际需求,从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到开展专题协作,每一项合作都力求务实,解决各自在产业创新中遇到的现实问题。”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峰说,科创走廊正着力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务实路径:上海集聚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为了让这种优势更好地为其他城市所用,九城市正在协商在松江区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鼓励各市以及龙头企业在松江建设研发平台,孵化产业项目,建立创新资源柔性引进机制,松江区将给予必要的物业租金补贴等扶持政策。

借力科创走廊建设,曾经是上海农业区的松江区经济呈现出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一批百亿级项目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年均增幅37%,现有高新技术企业772家,R&D研发投入占比达4.5%。

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加速,是长三角区域新一轮协同创新的鲜明底色,更彰显出市场机制主导的资源配置、优化整合的共赢效应。

5月15日,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这是继新材料、机器人、智能驾驶、新能源和网联汽车后成立的第六个产业联盟。总部位于上海松江、同时在合肥设有产业基地的科大智能公司成为联盟的理事长单位。“联盟主要任务将围绕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体系、集聚相关资源打造产业集群等,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密切协作,加快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科大智能研究院院长刘伟说。

而就在此前不久成立的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由江淮汽车牵头,共有80多家涉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零部件、电池、整车、软件等行业上中下游企业加入。“联盟将为成员企业提供园区入驻、异地投资、跨境并购、联合采购等服务,贯通产业链上中下游,推动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竞争优势。”联盟理事长、江淮汽车新能源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夏顺礼说。

企业抱团创新,产业组建联盟,区域协同创新。国家战略引导和市场机制驱动,正在让长三角在协同创新驱动下,以产业链水平整体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体联动的奋进姿态,开启更高质量发展的恢弘篇章。

一体化过程是互联互通的过程

——全域化、全方位畅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便捷畅达长三角

南陵籍上海企业家李士发创办的宇培国际控股集团,总部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离虹桥机场不到1公里。但他目前正在推进的一个“大计划”,又与合肥新桥机场密切相关。

作为一家领先的物流企业,宇培控股正谋划在合肥新桥机场周边建设一个大型物流枢纽和冷链基地,依托新桥机场空港优势以及合肥市的高铁、高速公路、内河水运网络优势,实现“四运联动”,将进口的冰鲜产品以及水果等生鲜食品源源不断送往长三角亿万家庭的餐桌上。

“长三角地区的大型机场中,只有新桥机场具有较为突出的航空货运发展潜力。”李士发说,除了合肥,他最近更多将目光投向皖北地区,因为这里人口密集,特别是阜阳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周边上亿人口,市场空间广阔。

“皖北的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与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往来耗时太长,交往仍不够方便。”在李士发看来,安徽要以全域观念加快一体化步伐,尽快补上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以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来集聚更多长三角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助力皖北地区加速振兴。

纵观全球,各大都市区、城市群都是因为开放而兴旺,建设互联互通的高效基础设施网络是打造开放高地的先导,更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引擎。放眼当下,长三角区域正着力打造陆、水、空、信息高效融合网络,加快构建便捷畅达长三角。

陆路网建设上,我省积极完善区域铁路网,打通公路“断头路”,共建群众“连心路”。杭黄高铁建成运营,商合杭、合安九高铁建设加快,与江苏省联手积极推进合肥至新沂高铁、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等。列入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的我省5条高速公路正在相继贯通,国省干道省际断头路贯通2条,另外有4条正在建设,马鞍山、滁州等市与江苏毗邻地区开通公交线路。多年的“断头路”相继贯通,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更强化了“一家人”的意识。

水运网建设上,我省加快区域航道网建设,持续推进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加快推进淮河出海通道安徽段、水阳江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集装箱江海联运提速发力,相继开通合肥至芜湖、芜湖至上海每日发班的集装箱班线,开通宁波舟山港至马鞍山港的特定江海直达航线,初步构建了与长三角港口班轮航线网络。

航空网建设“以协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为目标,加快芜湖宣城机场建设,推进阜阳、安庆、池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推动合肥新桥机场二期工程尽快落地,全面提升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的“一干四支”机场群的吞吐能力,加快布局临空外向型产业、空港物流等重大项目,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航空货运和产业升级需求。

共建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既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以数字经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我省正在协同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特别是5G网络、工业互联网以及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上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布网、率先建设、率先应用,合肥与金寨之间的全省首次5G网络通话已经实现。

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刘涟清,曾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安徽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交通便捷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刘涟清建议,尽快健全高铁网络、构筑更多通往长三角核心地区的高速通道。人们往来更加便捷,心理距离就会拉近,就能真正强化一体化意识。

一体化过程是制度接轨的过程

——整体性、突破性创优营商环境,建设开放活力长三角

研发销售在南京,规模生产在芜湖。这是年逾五旬的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许忠的全新布局。

几十年来,他一直专注于食用菌产业,并带动芜湖市1.4万多农户从事这一行业,户均年收入超过7.8万元,他也因此被评为安徽省劳模。2017年,老许在南京开始“二次创业”,创办南京康之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的是充分整合南京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在食用菌产业上的科研专家资源优势,开发更多名、特、优新食用菌品种,以满足消费升级新需求,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

如今,预期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两年多来,南京康之春柔性引进了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专家,开展了16项科研攻关,开发了7个珍稀食用菌新产品。

“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老许说,公司创办时,当地有关部门全程代办营业执照,只让他通过手机提供身份证照片,很快就办妥了,他只是在领取执照时跑了一趟。各项人才创业政策兑现及时,甚至连往来南京芜湖的车费都给予了适当奖补,“让创业者感受到很贴心”。

长三角区域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的“一网通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不见面审批”等等都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中被推向全国的做法。改革释放的红利,制度创新催生的活力,让亿万市场主体拥有更好的体验感和更强的获得感。

一体化的过程是制度接轨的过程。我省正在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对接国际惯例和全球准则,建立健全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当前,通过全力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服务实体企业行动,从创新制度机制和解决企业实际难题的不同维度上务实用力,努力实现体制机制的等高对接。

2018年12月7日,上海企业家金晓亮在松江区政务服务大厅,领取了由合肥市市场监管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可以依法在合肥开展经营业务。如今,在G60科创走廊的九个城市间,异地办企业不用跑到另外一个城市为注册登记事务奔波,在当地就能领到异地营业执照。目前,九个城市已经有包括企业注册登记在内的首批30个事项实现了“一网通办”,并逐步向其他企业服务事项拓展,给市场主体带来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互认“一个章”,是长三角区域整体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性举措。在市场准入上,长三角区域正在统筹建立统一、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市场检测方面,在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基础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的互认。大通关建设方面,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努力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过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从今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将对标全球先进标准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试点。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正在勠力迈出更大、更务实的营商环境改革步伐,以制度创新共建昂扬向上、永葆生机的开放活力长三角。

一体化过程是共建共享的过程

——便利化、常态化共享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幸福和谐长三角

苏舒出生在安庆的一个医学世家。2014年,他在上海创办了“名医主刀”移动医疗手术平台,先后获得真格基金、复星医药、高榕资本等知名创投机构的多轮融资,如今估值超过15亿元。

“我们的主业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让上海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精准地对接到国内其他地区县级以下患者的需求。”苏舒说,选择这一创业方向,与他自身一段经历有关,几年前他的外公罹患癌症时,花了很大精力也难以找到上海的知名专家进行治疗。

“在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引导下,通过搭建互联网医疗平台,一线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群众医疗需求对接的‘堵点’正在逐步被疏通。”苏舒说,“名医主刀”平台如今已经与国内60%以上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签约,同时也与1000家基层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每年经该平台撮合的手术量接近10万台,其中长三角区域占三分之一以上。在我省部分县级医院,几乎每周都有通过该平台对接成功的手术。

这是用市场化办法构筑的常态化医疗资源共享模式:同一个县域的患者可以通过平台“拼单”,共同对接一位专家进行手术,既可以分摊手术费,也因为就近治疗可以享受更高医保报销比例,降低医疗成本。作为供给方,基层医院和签约专家也因为稳定的收益保障而使得这种模式更可持续。

用改革的思路、市场的办法,让优质公共资源在长三角全域共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正在持续累积着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着百姓的认同感,持续塑造着更多的一体化生活新场景。

“一卡刷遍长三角”将逐步变成为现实,长三角的公交、地铁、医院、社保、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异地结算、系统对接,正在逐项推进并渐次落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3月,长三角地区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暨2019届高校毕业生择业招聘会举办,推出了2.2万个工作岗位。整合发布高校毕业就业政策,共办人才交流会、共同组织网络招聘会、共建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共享平台,正在让长三角地区成为青年人择业创业、施展才华的广阔大舞台。

社会保障领域一体化向深度推进,带来更多值得期待的便利。我省是长三角区域最大的人力资源输出地,很多人常年工作生活在沪苏浙等地。开展异地居住人员数据交换和比对,推动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让社保关系能够更加顺畅地转移接续。推进区域内工伤认定标准和工伤保险政策的统一,探索工伤康复机构资源共享,也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力举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区域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运行更加稳定高效,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完善,共同守卫着长三角地区的碧水蓝天。2018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较上年下降10.2%,优良天数比例上升2.5个百分点,333条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中70%以上达到经过处理能够饮用的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长三角地区自古地理相近,人缘相亲。在国家战略引领的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航程上,包括7000万江淮儿女在内2亿多“长三角人”,正扬帆奋楫、勇立潮头,共建共享一方幸福和谐的现代化美好新家园。

(执笔:本报记者 胡旭 郑莉 夏胜为)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