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侧记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2-24 09:18

梧高凤必至 发展注活力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侧记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落。

近年来,我市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全面贯彻市委高度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人大职能,助力我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入调研查实情 确保“问得准”

一言一语谋发展之计,一问一答显监督之力。2021年10月29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的会场里座无虚席。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正在组织一场“大考”,一场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联组会议正在这里举行。

前来“赶考”的是市“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考生”的身份接受询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组成的“考官团”接连发问,一个个直抵要害的问题在问询中,得到了真挚的回答。

为搞好专题询问,把问题找准,把情况摸透,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

首先出台了《宣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确定询问专题,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连续3年审议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对突出问题实行“跨年追问”。

2021年9月27日至10月15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六个调研组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54个市直部门和7个县(市区)政府工作汇报,走访了42家企业,与121家服务对象座谈交流。

在此基础上,反复论证,吹糠见米,形成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2021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以此为基础,最终确定了询问的方向和重点。

为确保问出实效,对个别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主任会议又责成调研组进行“回头看”,围绕询问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全面了解实情,避免以偏概全,在摸透实情的基础上丰富问题内容,提高询问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开门见山不绕弯 确保“问得透”

“在调研过程中,各地普遍反映政府部门之间协同联动不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请问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司火根的首个问题直击要害。

后面的问题一个比一个辛辣,一个比一个具体——

“请问我市如何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

“‘四送一服’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难题,但调研中也有一些企业反映,服务形式单一,供需不够对应给企业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请问在提高精准度上有什么举措?”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工业强市专题询问调研中,有一些企业反映,开发区园区生产性配套、生活性服务和相关配套服务不到位。时隔两年,此类问题有无改善?”

提问、回答,追问、补充……9名委员和列席代表们直击靶心、接连发问。市数据资源局、市招商合作中心、市城管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积极应询,坦诚详尽一一作答。问题精准、实在,问出了责任、问出了痛处、问出了担当。答案不吹嘘、不浮夸,务实中肯。

总结成绩,丁是丁,卯是卯。“近年来,市数据资源局在实现互联互通、信息数据共享、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和探索。我们将继续对标沪苏浙,扎实开展“学两湖、提标杆,强信心、促跨越”,消除数据鸿沟,进一步发挥数据红利。”市数据资源局局长汪磊峰说。

市招商合作中心主任施汉民说:“为了招大引强,我市实行市领导包干推进重点项目制度,5亿元以上在谈项目由市领导包干推进。建立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以资本牵手项目,助推大项目落户。实施链长制,围绕主导产业,培大育强现有企业,不断延链强链补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亲自参与组成13个工作组,开展以‘硬碰硬开展一次督导活动、点对点联系一个基层单位、手把手帮扶一家工业企业、实打实解决一批突出问题’为主题的‘四个一’活动。”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郑华坦诚回答。

一问一答间,市人大常委会了解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为常委会提高审议质量、形成高质量的审议意见提供了依据,也帮助政府部门在查找问题、补齐短板、破解瓶颈方面奠定了基础。

注重整改见效果 确保“落得实”

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更注重“果”。

“专题询问的成效最终要看询问的问题解决了多少、意见措施落实了多少。问只是手段,在肯定工作的基础上,查找问题,督促改进和推动工作才是目的。”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是为了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谋求对策,督办落实,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优化营商环境是加快发展的“命脉”。这次专题询问,既是人大依法履职、加强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有力促进。

近年来,我市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策支撑不断强化。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针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实际需求,围绕“放管服”改革、市场监管、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等领域,规范改进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配套文件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

行政效能持续提升。宣城经开区设立综合服务窗口,简化办事流程,对符合经开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一律实行“容缺审批”制度,将工业项目施工许可证前置审批事项由9项精简至4项,施工许可阶段的审批时限由法定12天压缩至即办,工业项目落地总的审批时间由40天压缩至13.5天。市应急管理局建立跨部门互联互通协同办理机制,取消31项行政审批事项,将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70%以上。市税务局推动降低市场主体从“开办”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十项成本,2020年全市累计减税降费35亿元。

服务举措更加精准。扎实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召开用工、资金、土地、科技等要素各类对接会,提供就业岗位21.5万个,供应土地169宗、314.7公顷、涉及项目68个;用地审批3536.4亩;财政拨付企业奖补资金1.57亿元;收集企业反映问题269个,当场解决265个,即时解决率98.51%。市科技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累计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221项;推动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0.02亿元;累计招引落户人才团队73家,引进各类高端人才260余人,引进创业资金13.86亿元。市医保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宁国经开区在宣城市率先推行“免申即享”政策,截至9月底共发放奖励资金275.5万元,惠及25家企业。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全面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综合运用“首错免罚”“轻微免罚”“减免处罚”等措施,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让企业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市监察委员会部署全市监察机关开展“访千企、解难题、促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走访调研活动。市中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市检察院履行批捕、起诉、监督职能,强化对涉民营企业案件的诉讼监督。市文旅局编制《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

筑巢引得凤凰来,风劲正是扬帆时。市人大常委会将以履职实效推动全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为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创造良好环境,为实现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宣城日报 记者 徐晨 )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