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1-12 16:32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何淳宽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学“两湖”、提标杆,强信心、促跨越,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四五”精彩开局。预计,地区生产总值1830亿元,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40%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6%和9.8%左右。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重大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

(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项目建设汇聚新动能。

(四)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

(五)生态文明建设彰显新优势。

(六)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七)政府自身建设实现新提升。

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本届政府工作划上圆满句号。

五年来,我们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从2016年的1188.6亿元增加到18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6133美元到首次突破1万美元,跨上了一个标志性台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二三产业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39.3亿元增加到182.8亿元,年均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5%;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实现翻番;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在全省位次前移1位。

五年来,我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产业质效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2+8”特色产业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和16.5%,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22.8和1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省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家,增长1.6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51%提高到2.0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5.2件提升到18件。新增A股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69.5%,居全省第1位。

五年来,我们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城市能级显著提升。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843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2.1%提高到61.5%,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区防洪、排涝标准分别提高到50年、20年一遇。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36亿元,新增高速铁路123公里、高速公路146公里、一级公路187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6520公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0亿元,完成水阳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和青弋江治理等重点工程,港口湾水库灌区、牛岭水库等工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

五年来,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显著提升。PM2.5平均浓度下降39.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2.5个百分点,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十三五”期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植树造林12.1万亩,获评中国十大“绿都”。创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现全覆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有力,790条扬子鳄放归野外,“国宝”中华秋沙鸭首次现身宣城。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显著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同发展共进共赢。“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和“零成本”,市场主体从16.1万户增至28.1万户。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市属国有企业完成重组。新建亿元以上项目数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累计到位省外资金4523亿元、利用外资58.9亿美元。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73个。申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4个,居全省第1位。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五年来,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榜。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5%以上,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347亿元。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3所县级公立医院创成三级医院,医改工作两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长8.5%和9.2%,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完成28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8.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确保达到11万元、力争1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进出口总额达40亿美元,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7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8万元/人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一)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在加速转型升级中培育主导产业、壮大实体经济。激发科技创新驱动力。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2+8”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扩链,实现工业经济“双千双百”突破。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到202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家政育幼等重点产业,积极发展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以上。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促进农业提效和农民增收。

(二)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实现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打造苏皖、浙皖省际合作示范标杆为突破,全力推动“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崛起成势。深化“两圈多廊带”合作共建,建成一批高能级的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各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培育宣城经开区“百亿投资、千亿产业”光伏+储能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建设功能完备、承载匹配、环境优美、品质突出的东部新城,力争广德、郎溪经开区创成国家级开发区,宣城高新区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高水平建设“三区一港”,实施外贸企业“倍增行动”,进出口实绩企业达1000家以上。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学习沪苏浙先进理念、改革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商环境比肩沪苏浙,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面建设长三角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坚持“四路”并进,实施高速公路加密、干线公路提升、铁路联网等“六大工程”。

(三)打造城乡融合新高地,在统筹城乡建设发展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市域发展布局。编制实施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力争行政区划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市域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核两区”市域发展布局。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双修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打造长三角最优“养人”城市。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强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县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做大经济总量,培育若干制造强县、文旅强县,力争县域经济在全国全省争先进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标准建设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用2—3年时间打造一批示范标杆。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保持全省领先。

(四)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彰显生态优势、转化发展胜势。守护最美生态环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水源地保护,建立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固废危废全过程监管,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抓实长江“十年禁渔”,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构建最优生态体系。健全多元共治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系统推进南漪湖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阳江、青弋江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保护。实施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攻坚三年行动。释放最大生态红利。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全覆盖。加快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林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高品质共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黄山(皖南)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五)打造民生幸福新高地,在加快共建共享中补齐民生短板、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提高民生普惠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5个。加快健康宣城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提高文化名市建设水平。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强“宣文化”精神内涵提炼和时代价值提升。实施“文化+”战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以文房四宝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升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应急救援能力。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建成特色鲜明的全民普法教育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宣城、法治宣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谱写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

三、2022年政府工作安排建议

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13万元/人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5%以上;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一)对标融入沪苏浙,释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强劲活力。

强力推进省际合作发展。聚力建设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社渚先导区)产业示范园。高起点规划建设“一地六县”合作区。深度融入南京、杭州都市圈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强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高起点推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实施。编制宣城综合保税区产业规划。积极申建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强重点企业回转挖潜和进口促进工作。强力推进交通外联内畅。促进交通建设提质提速,确保完成投资147亿元。加快宣绩高铁、宣泾高速、宁国至安吉高速、宣广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建设试点,建设美丽公路70公里以上。支持芜宣机场打造专业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建设临空产业园。全面贯通宁宣杭高速临安段、高淳段和溧宁高速溧阳段等省际“断头路”。

(二)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增强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动能。

做强创新平台。新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20家以上、产业创新平台1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5%以上,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个以上。加快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成运营,入驻项目20个以上。强化宛陵科创城与宣城经开区产业深度融合,确保入驻项目30个,聚集高端人才300人以上,积极打造软件产业园。培育创新主体。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指导站70个,争创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集聚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宛陵聚才”行动、人才“精准引培”工程,力争招引人才2万人、高层次科创团队10个以上,实现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

(三)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夯实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产业支撑。

加快企业梯度培育。持续实施工业“双百项目”。精准推动“小升规”。突出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实施企业品质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助企翱翔”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双招双引”。调整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链招商工作机制,力争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00个,到位省外资金1100亿元。整合设立10亿元的市产业投资基金。实行主要负责同志领衔领办“双招双引”重大项目制度。加快数字赋能赋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造,遴选200家以上重点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宣城“工业大脑”建成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宣城经开区“一区一城多园”建设,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0个、新开工50个以上。促进各开发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更多事项“全程网办、一窗通办、掌上好办”。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在开发园区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继续开展保障企业用工“八大行动”。常态化开展“金企面对面”交流,新增贷款250亿元以上、力争300亿元。深化“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完善联系企业制度。

(四)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内生动力。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民生补短板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重大项目700个以上。完善“四督四保”和“三个走”等工作机制,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50个、完成投资750亿元以上。新建、续建110千伏以上变电站15座。力争开工建设抽水蓄能电站1座。着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持续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00家以上。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中心、智慧物流产业基地,线上线下交易规模增长20%以上。着力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力争绩溪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完善皖南川藏线、黄山东线生态旅游走廊等基础设施,扩大“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品牌影响力,力争旅游收入增长25%。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彰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功能品质。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双百”城市规划引领,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谋划产业新区建设发展,联通城市各功能片区,统筹区域公共服务、公用事业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品质。聚力打造城市名片,高标准建设精品亮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精准开展城市体检,改造市区老旧小区28个,竣工交付安置房5900套。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有效打通交通堵点。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系统治理城市水环境,加快实施城市活水工程。建设中央生态绿地二期、东河绿地等项目,提升园林绿化品质。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城市供水设施完善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多水源地供给保障体系。建成运行市厨余垃圾处置场,基本实现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启动敬亭圩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全面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持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城市大脑”指挥运营中心。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深厚基础。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严格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16.1万亩,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80.5%,粮食产量稳定在127万吨以上。深入实施茶产业振兴、家禽业转型升级和食用菌产业振兴行动。启动长三角农业与健康创新融合发展示范试验基地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打造面向长三角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区。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完成300个自然村整治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0个以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县域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成果。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激励机制。

(七)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美丽名片。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南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环境质量管控。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及固体废物管理。加强生态系统治理。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加快港口湾水库灌区、牛岭水库、扬溪源水库和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等工程建设。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筑生态产业体系。组建宣城新能源投资公司,加快清洁低碳能源建设,积极争创省能源改革试点示范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推进排污权交易。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全面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力争创成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八)全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增进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民生福祉。

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创业宣城行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实施养老服务供给机构优化行动。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医保基金使用监管长效机制。颁布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基本建成分层梯度救助体系。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财政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推进校内减负提质。优化义务教育结构,大幅提高公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提升健康宣城建设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启动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常态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纵深推进综合医改。新建“长三角名医工作室”20个。制定优化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方案。开展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积极备战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提升宣文化影响力。强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加快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受理群众来信制度,深化“最多跑一地”试点,持续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攻坚行动。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深化“铸安”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创成新一轮全省双拥模范城。

四、持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增强政治意识,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践行初心使命,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树牢法治思维,提升依法履职能力。

强化担当精神,提升执行落实能力。

恪守廉政底线,提升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