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新春走基层 | 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1-28 10:30

“咚咚锵、锵咚锵……”1月25日上午,还未走进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民俗文化传承基地,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便传入耳中。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大小锣鼓”新春民俗表演活动。

大锣鼓表演由9人组成,只见鼓手抡起鼓槌猛地敲向磨盘大的红漆大鼓,其余人员分工明确,敲击苏锣、长号、大钹,按照曲目配合着鼓点奏响,声音洪亮有力;小锣鼓表演由7人组成,演奏中穿插唢呐和长喇叭伴奏,曲声欢快。随后,4位手拿彩旗的孩童蹦蹦跳跳地上台,开始进行“小马灯”的排练,他们不停变换阵型,活泼可爱的动作引来阵阵掌声。

“俗话说‘锣鼓响,脚底痒’,小时候听到锣鼓一响,我就会跑出去凑热闹,图的就是喜气。 ”参与打鼓表演的定埠村村民葛云军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定埠村人,对于大小锣鼓的表演,从小就耳濡目染。每年春节返乡后,都要利用空闲时间跟老一辈的表演能手学习大小锣鼓敲打手法,在锣鼓声中感受年味。

今年70岁的吕贵宝是该村大小锣鼓表演的行家里手,从小随舅舅学习小马灯的演跳和大小锣鼓的演奏。经过40多年的练习和表演,他技艺精湛,精通小马灯、大小锣鼓的全部表演及演奏。 “定埠传承大小锣鼓的历史悠久。小时候我经常能听到大小锣鼓的声音,热热闹闹的,总感觉那些锣鼓就像能说话一样,不知不觉就对它着了迷。 ”吕贵宝回忆道。 2010年,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吕贵宝等人的努力下,“大小锣鼓”成功申报了安徽非遗项目。从那以后,吕贵宝更加注重拓展“大小锣鼓”的传承范围,从本村和周边村落中精心挑选爱好者,传授技艺。同时他们还结合小马灯降福会等表演,让锣鼓活跃在舞台上,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文化“大餐”。

“春节前后,我们都会组织大小锣鼓的表演,这是为了烘托节日氛围,让大家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新年。 ”吕贵宝说道,随着老一辈表演者年龄渐大,能熟练掌握大小锣鼓的人越来越少,但只要大家愿意学,他们都愿意教,让村民们加入表演队,不但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也能促进非遗传承。

大小锣鼓表演是郎溪县举办的 “2022年非遗线上线下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线下活动在非遗传承基地表演,让群众近距离了解非遗技艺。线上则推出了郎溪县非遗传承项目系列宣传片,开展“郎溪非遗拜大年”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营造‘非遗过大年’的氛围,以达到传承方式的多样化,加大非遗整体性、活态性、生态性保护力度,不断提高传承能力和水平,让大家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也让村民在春节期间享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郎溪县文化馆馆长谢满说。(记者 罗鑫 通讯员 余克俭)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