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市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31 09:07

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6.5%,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2.16%,居全省第4位;在首次科技创新季度考评中排名全省第2位;创新环境第三方满意度调查连续5个季度排名全省前5位

本报讯 今年以来,我市紧扣“科创+产业”,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树立第一导向,强化创新资源统筹。树立“大科技”思维,切实发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统一推进机制。设立资金强化投入。明确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重点保障范围,科技工作专项资金比上年直接翻了两番。创新制定《宣城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设立800万元企业研发专项经费(从无到有)。纳入考核鞭策鼓劲,将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纳入县市区、经开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形成科技创新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激发第一动力,培育科创企业森林。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三个联合”。即,联合税务部门首创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指南》,引导企业规范管理,今年第一批高企认定通过率全省第3;联合经信、金融部门建立联系服务重点企业机制,推动企业向高端、高质和高新方向转变,全市A股上市高企数全省第3,上市后备企业均为高企;联合县(市、区)、开发园区建立联动机制,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对高企实行正向激励,优先保障生产要素。实施“三个一批”。即,“双招双引”引进一批、“千企升级”提升一批、“创业孵化”培育一批,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和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化”。今年前两批,全市申报高企279家,是去年全年的1.1倍;1-6月,全市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2家,是去年全年的1.3倍。实施“三个清零”。制定《宣城市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工作方案》,实行“明白人”包保,靶向培训辅导,做到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一一对应、全部覆盖。截至目前,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清零104家,清零比例85.25%;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清零24家,清零比例92.31%;10亿元以上规上制造业企业实现创新成果申报全覆盖。

聚焦第一资源,加大科技人才引育。首创“政聘企培”模式,迭代升级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宣十条”,创新推出“引人才送住房”,兑现“宣十条”政策补贴资金2500余万元,今年已引进各类人才1.8万人。深入实施“宛陵聚才”行动、人才“精准引培”工程,紧扣产业升级需要,定期发布宣城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因地制宜探索“人才飞地”模式。全市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增至140.9人,居全省第5位。建立党政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开通上线“宣城人才码”,各类人才政策“即申即享”“免申即享”,向240名高层次产业人才颁发“宛陵优才卡”,入选“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人才总量增至34万人。

围绕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深入实施“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合作。建立企业出课题、出经费、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常态化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案例化汇编可转化科技成果,精准化开展“安徽‘双创汇’·走进宣城”系列活动。上半年,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94.21亿元,同比增长921.7%。成立“宣城校地合作联盟”,选派21名“科技副总”,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巡检,撬动高校院所把科技攻关放在企业,把研发成果落在企业。上半年,全市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攻关课题50项,同比增长56.3%。同时,设立2.6亿元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宣城子基金,推动科技创新普惠政策“应享尽享”。落实上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1.76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市科技贷款余额190.68亿元,同比增长36.5%,居全省第3位。(本报记者 徐晨)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