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三夏走基层·麦收时节那点事

期待文明创建向农村延伸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6-04 22:59

周六回了一趟老家。目前正逢“三夏”麦收时节,梅雨未至,天气闷热,有三件事情使人印象深刻:一是公路上打场存在安全隐患,村村通宽阔的水泥路上,铺着长长的一段麦子,底下是一层碾压出来的麦粒,表面是一层凌乱的麦秸,汽车驶过,卷得乱七八糟,行人走过,提心吊胆,生怕殃及池鱼;三是目睹了进口农机收割小麦,直观地感受了省工、省力、高效、增收; 三是亲身经历了一次比PM2.5更为恐怖的环保事件。

回到小村,就看到一台小型收割机下了麦田,因为好奇,便站在旁边观看,半小时不到,十几亩小麦全部解决,这令有过多年手工收割小麦生产经验的我羡慕、赞叹不已,麦秆切断,被整齐地散在田里,小麦当场脱粒,装进编织袋,又快又方便。天气虽然热,邻居老刘站在田头树荫下,凉风从精养蟹塘那边吹来,使人顿感舒爽,而如果没有收割机,这么多麦子,人工收割加上脱粒,就需要两、三天时间,年近七旬的老刘很可能吃不消。老刘也注视着收割机,一边笑着,一边向我夸耀着现在种田人的好福气。

是啊,现在农村里青壮年男女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在家留守的就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了,播种、管理、看官蟹塘等轻体力活还行,重体力活肯定是力不从心。好在现在小麦、水稻都能机播、机收,老人们虽然节俭,但该花钱时不手软,他们知道,年纪大了,硬扛不行了,身体好是最大的本钱,也是儿女们最大的福气,所以舍得每亩花个百十元,请农机机收,省心又省力,何乐而不为。不过,老刘也说出了他的心里事:现在他家人均亩把田,鸡零狗碎,不成片,而且分散在三、四个地方,无论是播种栽秧还是机器收割,因为面积小,机手不愿去,去了操作起来也不方便,所以不少垾子的小麦还得他和老伴手工收割、脱粒。

第三件事情是:到了傍晚,村民们将机收或者手工收获的农作物秸秆点燃起来,村头地边,顿时狼烟四起,加上晚上下了场大雨,小麦和油菜秸秆受潮了,点着后,不完全燃烧,浓烟滚滚,呛人口鼻,正在老家南面的田里有人点了秸秆,加上那晚南风很大,60多岁老母亲被呛得眼泪直流,尽管点火之人可恨,但乡里乡亲,谁也不愿为了这事去说,撕破脸皮得罪人。当时我想,要不是风大,明天肯定是一个雾霾天,pm2.5,就让半个中国受不了,这么大的烟雾,说是pm3.5也毫不过分,烟雾将原本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大打折扣。起初是篝火一堆,后来,东村西村都冒出烟火来,乳白色的浓烟中红红的火焰升腾,宣告秸秆焚烧的高潮的到来,薄暮时分,雾蔼暝暝,加上烟熏火燎,能见度就更低了,村庄田舍似蒙上了一层轻纱,村旁路边,枝叶繁茂的大树仿佛变成了水墨画中淡淡的黑色。不甚宽阔的通村马路上,等光闪闪,喇叭声声,生怕视线不佳撞了行人。

看着四周田野里冒起的一处处浓烟,闪烁的一处处火光,恍如过年“看灯”的感觉一般,不过这篝火不是灯会,除了浓烟呛人,心头堵得慌外,没有春节时的一丝半点喜庆。

焚烧秸秆是农耕文化刀耕火种的孑遗,“烧畲”一词在古典田园诗词中不难见到,主要是为了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几乎成为农耕诗中的典型意象。宋诗开山祖宣城籍诗人梅臣写有五言组诗《烧畲调》,其中之一为:杀尽鸡豚唤斫畲,由来递互作生涯。莫言火种无多利,木树明年似乱麻。毋庸讳言,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烧畲除杂,做肥料无可厚非,但到了现在工业社会,焚烧秸秆对于森林、土壤、生态、交通的种种隐患和危害已被发现,利害相较,实在是弊大于利。

这些年来,每到收获季节,都有因为焚烧秸秆而引发飞机晚点,火灾以及交通事故的新闻层出不穷。政府也是三令五申,禁止焚烧,广播电视也是三天两头地加大宣传,把秸秆焚烧的危害说得清清楚楚,但收效甚微,麦收时节,焚烧秸秆这点事依然揪心。究起原因,一是千百年来,农耕习俗使然,非短期所能改变,二是目前好没有很好的农作物秸秆肥料开发利用及处理技术,原来还可以拿秸秆烧茶煮饭,现在农民生活用能源大都是液化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了,对于秸秆肥料,不是烧调就是扔掉。这也在情理之中。

20多年水面养殖业的发展,圩乡水环境承受了巨大的代价,昔日手鞠一捧即可饮用的溪水,现在已浑浊不堪,视之不洁,昔日清见底的沟渠,现在淤泥堆积,恐怕连游泳都不行了。新鲜的空气,俨然成了大自然留给我们及子孙后代为数不多的资源之一了,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再做诸如焚烧秸秆、污染空气等诸如此类的傻事了。

对于水资源的破坏,除了养殖生产因素之外,农民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是其中的原因:如:往水里乱扔东西是农民由来已久的习惯:有的扔农药瓶、有的把死亡的猫狗及其它牲畜的尸体扔进水里“水葬”,污染水源,传播疾病,对环境卫生的危害很大。又比如三夏时节,农民喜欢在马路上晒粮食、让机动车碾压麦子,制造了不少交通安全隐患。

现在,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创建省级文明城热潮频频升温,现代城市文明一意识正在被更多的人接受,它就像温暖的春风,融化了小城脏乱差的残雪坚冰,像一剂苦口的良药,替城市活血化淤,使其焕发青春容颜。

我们期待着文明创建向农村延伸,向千百年来固守的些不良是习惯“说不”,美化、优化农村环境,实现由村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期待着“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和“村村优美、家家宽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