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做强做优节能环保产业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08 09:26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做强做优节能环保产业

——读《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有感

■吴爱国

立足新发展阶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一书,系统回答了碳达峰碳中和有什么深刻含义、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量、中国又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行动又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等问题,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反复研读,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书中分析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仅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然而,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还面临诸多挑战。实现“双碳”目标,既要靠节能和减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也要靠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最终的落点还是在产业。笔者认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渠道,是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现阶段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工业经济、稳定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要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应用规模。目前,安徽省已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我市将其作为“2+8”特色产业重点推进,行业企业有望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作出更大贡献、赢得更多机遇。根据省级规划,合肥、芜湖、滁州、阜阳、马鞍山、蚌埠、铜陵、宣城、宿州被确定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地市。2021年,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签约项目数72个,居全省第一。其中,1家企业和2个项目列入第一批省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3家企业被列入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重点培育企业,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但短板也尤为明显,产业基础薄弱,新增项目偏少,落地项目多、规模小,平均每个项目登记金额仅1.6亿元,缺乏10亿元以上大项目。

“双碳”政策背景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需“四向发力”。一是夯实产业基础。目前,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低,小、散、弱特征明显,迫切需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一方面,强化规划引领,加快编制产业规划和“双招双引”实施方案,尽快明确牵头部门和资金渠道;另一方面,推进专业化整合,依靠市场力量,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支持优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强化要素集成。 

节能环保产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率低、公益特征显著等特点。节能环保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目前,省专班组建了120亿的母基金,投资期5年,退出期5年,宣城作为9个重点地市之一,要积极谋划成立子基金。在此基础上,要加强银企合作,为节能环保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是注重源头控制。污染防治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目的之一。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在污染防治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普遍存在重末端治理、轻源头控制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强末端治理措施和源头减量措施的相互配合,合理制定综合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大相关企业核心技术创新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源头减量和污染物排放的全过程控制。四是推动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水平不高、原创性不够、成果转化水平偏低,是制约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重要因素。要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各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扶持企业自建、共建研发机构,积极引导科研团队、技术人才集聚,加大科技成果运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创新实践、创业资源。

减碳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责任。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将进一步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深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优质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绿动力”。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