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市“十二五”期间强力淘汰落后产能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2-17 08:51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大力做好培育主导产业的“加法”、节能降耗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以及淘汰落后的“除法”,在“增量”上下深功夫,在“减量”上花大力气,全市工业在去产能,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上成效明显,呈现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降耗成效明显、淘汰落后强力推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特点。

狠抓结构调整 转换发展“量能”

壮大主导产业。严格实施《宣城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整合全市五大支柱产业,确立汽车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培育新兴产业。落实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优势,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245户。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基地入选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对现有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进行改造更新。宁国正常生产的85家耐磨和铸造企业中有19家改造升级了自动化生产线,较2010年净增18家。开展腾笼换鸟。市开发区采取回购、嫁接、限期开工、无偿收回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近1500亩。宣州区出台具体清理方案和细则,收回未开工建设项目用地6宗,面积523亩。宁国市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成功完成5户破产、困难企业兼并重组,盘活用地600亩。

狠抓淘汰关小 减少落后“产能”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明确规定对违规审批项目的部门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严格行业准入。对高耗能、高污染与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严格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不再核准、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对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报相关部门核定批准,并作为项目核准或备案的前置条件。全面整顿关闭。制定《宣城市小煤矿整顿关闭实施方案》,强力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加快煤炭开采行业退出步伐,到2012年全市所有小煤矿全部关闭退出。出台《宣城市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工作实施方案》,累计关闭非煤矿山79处,超省计划3处,规范非煤矿山行业安全生产、绿色发展。

狠抓清洁生产 大力开展“节能”

大力实施节能项目。实施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近百个,总投资超30亿元。宣城海螺余热供暖、国投电厂电机变频改造等一批项目实施,实现节能量20万吨标准煤。强化重点企业管理。实时监测重点用能企业,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计划,鼓励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全市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规上工业能耗比重由2010年的86.85%下降至2015年的80.56%。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全市水泥、化工、钢铁等行业配套建设余热发电装置总数达14条,总装机容量超过100兆瓦,每年利用余热余压发电达6亿千瓦时,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18万吨。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全市经省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达41家。引进4家纸面石膏板生产企业,每年可消耗磷石膏达150万吨。开展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宣纸、宣酒、司尔特肥业等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活动。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提高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年可节水101.3万吨、节电169万千瓦时。

狠抓技术改造 增强发展“动能”

推进技术改造。出台《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关键环节,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投资1105亿元,年均增长19.7%,是“十一五”期间技术改造投资的1.9倍。实施机器换人。在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金属压延和冶炼行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

推进江南化工、晨光汽车零部件、欧凯密封件、祥明仪表、华卫集团等一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和数字化生产线改造,开展机器人应用240余台。增强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集中精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十二五”以来,全市1566个工业项目列入省工业投资导向计划,1058个项目竣工投产,持续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

狠抓创新融合 培育发展“潜能”

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发挥合工大宣城校区科教资源的巨大潜力,积极建立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等。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加强产品创新。强化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突破重大技术瓶颈,支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华菱电梯配重块等6个品种销售全国同行业第一,晶瑞纳米新材料等11个品种销售全省同行业第一。10件产品获评省首台(套)。6件产品入选首批安徽工业精品。深化两化融合。推广信息化手段在制造业中的运用,提升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企业信息化水平。全市累计认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5户,建设“智慧企业”500户、“数字企业”650户。培育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4户。引导詹氏、司尔特等企业利用“互联网+”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四方电商产业园成功创建首批省级电商示范园区,宁国市、广德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狠抓平台建设 优化服务“功能”

夯实政策平台。各地相继出台了鼓励政策,以优惠的条件引导企业自行退出,为能转产的企业提供新的创业途径。“十二五”以来,全市积极争取淘汰和关闭小企业奖补资金超1亿元。创新融资平台。开展中小企业应急转贷服务,出台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周转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应急周转金,帮助企业“还旧贷新”。2015年共帮助企业解决调头资金15.2亿元。每年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支持的有效对接。组织企业参加资本市场知识专题培训,促进企业上市。搭建帮扶平台。相继出台《市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和项目制度》、《宣城市“助企解困”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完善交办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十二五”期间,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600余个。切实做好职工安置工作,按规定给予关闭企业职工经济补偿或发放生活费,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