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年近情更怯
来源:宁国新闻网 作者: 发表时间:01-28 09:18

忧工作——衣锦还乡需何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奋斗在各个城市、各个行业的人们来说,急于在第一时间赶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这本是理所当然。可是,越是春节临近,一些人心里的“怯”意也越是浓烈。有调查报告显示,约有40%的受访者称,“今年过年不会回老家”,主要原因是没能光宗耀祖,“混得不好”。

“毕业快三年了,可还在租房子住,工作待遇也不高。过年家族里、同学间又要聚会,聊起天来真没啥可说的。自己在外面混得不好,都不好意思回家的。”蔡宁大专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打工”,每年一到年关他即欢喜却也惆怅万分,他说,“真的怕别人问起工作和未来,我知道父母亲不会怪我在外面没有创出成绩,更多的是关心,但自己心里过不了这个坎,胆怯地很。”

“终于能看到点希望了,刚买了房子,今年9月就能拿到新房,工作也换了岗位,虽然会更辛苦,但薪酬空间也提高不少。如此以来回家心里就坦然多了。”鲍晓明之前的工作待遇和发展空间都很一般,每每亲戚朋友问起工作的事他都感觉挺烦的,如今,换了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年近30岁的他表示终于可以“坦然”地在家过年了。“但身边还有不少朋友因为工作等方面还不太稳定,挺忧心过年的。” “混得不好”,多么牵强的理由却也实实在在刻画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折射出人对生活、对成功的误读。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传统观念下,谁都想在打拼一年之后,回到家与亲人们风风光光地过一个大年。可又或许是我们太在意工作、金钱上的得失,工作不尽如意,便影响了生活的品质和情趣,只有工作稳定了,人心才踏实。却忽略了家庭和家人其实是人生中更大的一笔财富和成功。

忙应酬——过年更想陪陪家人

同学聚会、亲友聚餐,春节期间少不了这些“应酬”,爱热闹的人们乐在其中,可有些人却对此反感。“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过年,我只想好好在家陪陪父母。”

曹珺昨天刚刚从上海回到家,第二天就被拉去参加初中同学聚会了,她告诉记者,她请假提前回家是想好好陪爸妈过年,并不想去参加同学聚会,但碍于情面等原因,不得不去“凑个热闹”。“聚会上还总会被问起工作、恋爱等问题,比较反感。”曹珺说。

说到过年的计划和安排,年近40岁的朱先生的笑容中也透着一丝愁苦。他说:“平时工作应酬就多,回家一方面是看看年迈的父母,另一方面也真的想好好休息调整下。虽说过年回家是每个人的渴望,但一想到各种应酬和开销,难免心情复杂。”朱先生在外奔波了这么多年,早已成为了家乡小有成就的“人物”,因此每年回家的日子总是不得清闲,总有朋友上门来拜访。“聚餐、KTV、娱乐休闲,开支先不算,我就那么几天假,在家陪父母的时间也被挤占了。”朱先生无奈地说。 “现在在什么单位上班”、“一个月挣多少钱”、“男(女)朋友是干什么的”“以后有什么事还仰仗您呢”……聚会上各种“严肃”的话题确实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聊聊家长里短或许只是觉得琐碎,而那些与经济、与人脉挂钩,却无关情感的应酬多了,年味也就自然淡了。过年了,多在家陪陪父母,多留点时间让心静一静,也让彼此都少一份对年的“怯”意。

年味淡 忧过年

真是时代变了么,还是人变了,怎么总感觉年味越发的淡了。

小时候,过年可是从冬到夏从天到地头一遭重事要事。上了农历年腊月,年前的筹备工作就得开始了,腊月二十前后是攻坚阶段,到了“祭灶”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到一起吃年夜饭、守岁,鞭炮声从年三十一直响到大年初一,大年初一天不亮都赶集似的赶到关公庙、土地庙、城隍庙烧香、祈福,一整天半个村子的人相互串门拜年,大年初二进入走亲访友阶段,持续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打完灯笼、看完烟花,这个年才算正正经经地过完了。那个时候的过年,有开头、有铺垫、有曲折、有高潮、有落幕,整个一跌宕起伏的民俗小说。

现在,取简去繁,拣个太阳当空照的日子,大街上遛一圈,年货基本就齐活了,简单方便快捷。大家聚在一起好像除了打牌、嗑瓜子也没什么其他的事好做了,亲戚间拜年见面没以前的话题多了,小孩子碰到一起只会喊名字,不知道喊哥哥姐姐了,饭桌上不喝酒的只顾低头玩手机了,而至于一些老讲究、旧礼节能省则省了。

小沈阳会问,这是为什么呢?

好吧,今儿我打肿脸充胖子也做一回相关专家,试着简单分析一下个中原因。首先,节过得多了,过腻歪了。你想啊,之前正儿八经的节也就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差不多一季度一个,过起来有新鲜感,现在从年头到年尾,什么情人节、七夕节、光棍节、圣诞节都来凑热闹,平均起来能一个月过一次节,这一平均下来春节就不怎么稀罕了。第二个原因,过节的期待值降低了。从小为什么喜欢过年啊?有大鱼大肉吃,有新衣服穿,能改善生活。现在,差不多家家户户每顿都能吃上荤的,上街买衣服几分钟的事儿,过年也就没什么盼头了!第三个原因,通讯信息发达了。所谓的年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亲情味,以前亲戚朋友之间几个月半年见不着面,正好趁着过年大家一起聚一聚,拉拉家常,活络活络感情,话题也多。现在见不着面没关系,大家可以经常通电话、聊QQ视频啊,等到春节凑在一起,发现没什么可聊的了,熟人见面分外亲的感觉也没了。第四个原因,攀比心加重了。觉得自己一年混到头,年年如是,自己社会条件比不上别人,故此避而不见。至于那些深层次的原因都是人家社会民俗心理研究专家的事了。 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形式会有这样那样些微的改变,但过年的意义没有变。那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过年就是回归,就是大江南北合家团聚、共围火炉,享丰实、话来年、交真心的日子。物质上的东西真没你想的那么重要,过年团聚,聚的是那份情,年俗已经简化了,不能让年味再淡了吧!

单身女 怕过年

有不少这样的女孩:爱好广泛,性格独立,一心扑在工作上,虽然已到了传统意义上的“适婚年龄”但并不以“尚且待字闺中”为然,闲暇时间难免孤独,但都以看电影、逛街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打发掉了。

即便淡然笃定如她们,但每到逢年过节,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有一道坎,让她们烦得抓狂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只能互诉苦水直呼“受不了”,这道槛就是家人亲戚的“问”。

“别人家的小红都带男朋友回来了,你咋没带回来一个给我们瞧瞧?”“是啊,邻居家的二丫没你读得书多,没你长得漂亮,可人家孩子都能打酱油了,你咋连男朋友都没有?”“就是,就是,老大不小了,该谈个男朋友了?”“我单位老李她娘家侄子跟你差不多大,要不大姨给你们介绍介绍?”……

唉,这个时候的她们恨不能是只鸵鸟,一头扎进沙坑里。

“非不愿也,实无人而!”如果七大姑八大姨能听得懂,如果说出来亲戚家人能不再“问”,估计她们愿意把这句话写在脑门子上。

有代沟、年代不同、受教育程度有异,多种原因导致她们和家里人有着不同的婚恋观。在她们看来,结婚不是工作,到了那个点儿就得去上班;结婚也不是过节,到了中秋节就得吃月饼,端午节就得吃粽子。她们没有谈恋爱,没有找对象,没有结婚,不是不想,她们也不想一直一个人,只是没有那个心仪而又合适的人出现。她们告诉自己,婚姻生活一定要和一个喜欢而又适合的人有质量、有长度地走下去。

她们知道自己的所需所想,所以不火急火燎,不左顾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