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三大革命”的广德模式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16 09:27

提到垃圾中转站,可能人们都会联想到臭气熏天、蚊蝇肆虐的场景。但广德县东亭乡垃圾中转站,这里却干净整洁,闻不到一点臭味。

7月10日中午,记者在东亭乡垃圾中转站内看到,整洁的房间内整齐地码放着一袋袋有机肥料。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肥料,原本只是当地居民产生的垃圾,经过技术处理后,成了当地苗木种植大户和农户改善土壤肥力的“宝贝”。

垃圾资源化处理,变废为宝

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中,农村垃圾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但广德县在农村垃圾处理过程中却另辟蹊径,着力开展农村源头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并在东亭乡进行了试点。

“这个垃圾处理设备每天可以处理一吨的生活垃圾,产生200到300公斤的有机肥料。”在东亭乡垃圾中转站,东亭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史贤伟向记者介绍,通过农户初步分类,再到中转站进行二次分类后,收集到的餐厨垃圾、菜叶菜帮、死禽等有机垃圾进入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即可转化为无公害的有机肥料。中转站再将这些有机肥免费发放给苗木种植大户和当地农户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东亭乡还正在探索“以物换物”的处理方法,让农户带着有机垃圾来换有机肥料,调动农户参与有机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减少垃圾运量,避免有机垃圾运输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史贤伟告诉记者,东亭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约六七吨,通过农户和中转站两级分拣,一部分有机垃圾经过处理变成了肥料,另一部分可回收的废品被商贩收购,剩下约有30%的垃圾进入县垃圾处理场。在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实现了减量化处理。

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难度非常大。但广德县却从中看到了更加长远的效益。广德县新农办主任张斌告诉记者,东亭乡试点成功以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将在全县铺开,最终将引导群众行为习惯的转变,减轻乡镇农村垃圾中转运输的成本,减轻县垃圾处理终端的处理压力。

据了解,为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广德县年投入3100余万元的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农村垃圾治理的市场化运作,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新模式,有效治理了农村垃圾污染,彻底改变了农村环境面貌。2015年,广德县获得全省垃圾处理合格县称号,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成绩位于全省前列。

改水改厕,助力乡村旅游

与农村垃圾处理同样令人头疼的,是农村污水的处理。广德县卢村乡笄山村的笄山竹海远近闻名,每年吸引约10万名游客到此旅游,乡村旅游的热潮,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仅笄山村一个村就有27家农家乐。农家乐的增多,给污水处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为解决好笄山村的污水处理问题,卢村乡于2015年在该村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一套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0吨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以太阳能发电为动力给氧发酵,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同时,对于一些分散的住户和农家乐,该村建设了一些小型的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

离笄山景区大门不远,就有一家老段土菜馆。在开农家乐之前,这户人家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门前的河中,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2015年,农家乐开业后,所产生的污水全部接入村里的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老板林红介绍说:“现在的水质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环境好了,来玩的游客也增多了,生意也比以前更好。”

据了解,2015年,笄山村结合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创建,大力开展改水改厕行动。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该乡在笄山村大王村民组旅游核心区兴建了6座旅游厕所,并建立了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污水处理设施,使该村乡村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同时,卢村乡三分之二的面积位于水源保护地的上游,该乡结合水源地保护和上级政府的项目支持,目前已在13个中心村中的12个村建立了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了全乡70%的人口,使水库上游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水源。

在广德县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中,东亭乡和卢村乡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广德县紧紧围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部署,按照“点、线、面”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道路建设、沟渠塘坝清理和垃圾污水厕所治理为主要内容,不断强化农村环境治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截至2016年底,共完成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78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18个。

(宣城日报 记者 叶玉庭 通讯员 陈泽鑫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