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文明宣城20条》系列解读十七:用公筷不剩饭菜
来源:宣城文明网 作者: 发表时间:03-09 11:22

衣食住行,吃饭是头等大事。小餐桌,大文明,承载的不仅是人类的生生不息,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舌尖上的文明”由此也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中国受社会历史、地域特征、民族文化和性格等因素影响,产生了与西方世界迥异的中华饮食文化,其在饮食方式上有两个独特点,一是实行合餐制。桌面上冷盘热菜一一排开,就餐者团团围坐,团团圆圆,同盘而食,互敬互让,展现出团结、和谐、礼貌、共趣的氛围,又进一步发展出了长幼尊卑、主宾陪副等礼仪和饮食文化。二是使用筷子。筷子两根称之一双,一中含二,合二为一,暗含太极和阴阳的理念;筷子一头方,一头圆,对应“天圆地方”,圆的象征天的这头往嘴里搁,寓意“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筷子夹起的是苦辣酸甜、传承的是喜怒哀乐、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的情感与记忆。

随着健康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合餐制的弊端逐渐呈现。首先是病菌容易交叉传染。研究表明,家庭集聚性的感染传播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还有,当就餐者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时,采用传统就餐方式的乙肝感染率为42%,而分餐制的仅为17%。其次是容易铺张浪费。亲戚朋友聚会先上一桌好菜,体现主人热情好客;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体现主人很有面子。很多场合,一餐饭吃罢,桌上还剩很多饭菜,又不好意思打包带走,造成很大浪费。

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倡文明餐桌,实行“光盘行动”,引导群众文明用餐、理性消费、杜绝浪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传统习俗的根深蒂固,使用公筷公勺还没有得到社会成员普遍的认同,公筷公勺推广进展缓慢,使用率不高,“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为此,我们将“文明用餐,适度消费,合理点餐,提倡剩余食品打包带走,不强迫性劝酒”写进《宣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将“用公筷不剩饭菜”作为《文明宣城20条》第17条内容,旨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不管在家还是在外,做到每桌有公筷、夹菜用公筷;在外用餐,剩饭剩菜打包带走。我们要求,各餐饮业主要主动开展“文明餐桌”宣传,出台奖励政策,菜肴配备公筷公勺,服务员做到点菜时提醒、餐后帮助打包。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市民,文明宣城,从吃饭做起,对于身边剩饭菜的行为,要勇敢站出来劝导、制止,主动使用公筷,共同营造新时代餐桌文明之风,为建设健康文明宣城营造优良的饮食文化环境。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