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40年改革获得感】安徽:低保提标织牢民生安全网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汪国梁 发表时间:11-11 11:21

合肥市蜀山区合作化南路社区居民王利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症,其母亲因病长期卧床,爱人无稳定工作,经济状况窘迫。由于王利家庭生活困难,民政部门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每月发放低保金600余元,使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无忧。

像王利这样的低保对象,目前全省约有220万人。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一定标准,且符合户籍、家庭财产等方面条件的居民给予基本生活补助。我省城市低保与农村低保制度分别于1998年和2007年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生活自此有制度兜底。

低保制度建立以来,保障标准不断提升。 1998年,城市低保全省月人均保障标准不足40元。如今,这一数字已达到444元。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之初,即被纳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工程,真金白银的投入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2007年,全省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683元/年。2016年,全省所有市、县农村低保标准均达到或超过3000元/年,实现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目标。目前,全省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已达5841元/年。去年,全省城乡低保投入资金总额达71.3亿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低保城乡统筹稳步推进。 2016年7月,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实施,此前城乡低保各有一套实施办法的状况成为历史。根据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要求,2020年全省全面实现低保政策、标准、程序、管理城乡统筹。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4个县区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占县区总数的61%。去年,全省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城市标准的67.7%,目前已达86.3%,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低保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保障对象获得更便捷、高效的救助服务。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波动而降低。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政府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150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获得感不断增强。

雪中送炭救急难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最低生活保障则是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制度。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资金投入、健全运行机制,低保保障标准持续提升,为织牢民生安全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履行好兜底责任,必须进一步健全低保申请受理办理和“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让低保运行更加高效,救助更加及时;完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做到既防止“漏助、错助、骗助”和救助不力,又杜绝盲目攀比和“养懒汉”,确保宝贵的救助资源用于有需要的困难群众,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救急救难。

原标题: 低保提标织牢民生安全网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