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好农村路·我的路”最美故事:爱心汇聚致富路
来源:宣城新闻网 作者:赵尘胥 发表时间:12-17 10:28

作者:赵尘胥

“这个人捐的虽然不多,但却很令我感动……这个人虽然是保姆,但她却拿出了省吃俭用的存款捐给这条路……”宣州区黄渡乡西扎村村主任姚国宏向笔者展示着这份捐资扩建西扎路的捐款名单,这份名单他至今已保存了12年。12年前,扩建西扎路时出现了部分资金缺口,但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西扎路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时的一幕幕场景令姚国宏终身难忘。

“这是我们全家的心意”

西沟路通车仪式,为西沟路捐款的加拿大、印度和美国友好人士都来到了西沟村

在这份13人的名单上,有新老支书、村两委负责人,有老板能人,有普普通通的村民,有远在上海打工的青壮年,也有耄耋老人,还有刚上学的孩子,当时共筹得资金5万余元。

姚国宏有位亲戚名叫耿满枝,在上海一户人家做保姆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当她得知姚国宏专程去上海找家乡人募捐一事后,很受感动,毅然捐出了1000元;此外她还来到上海一家电台尝试着为家乡修路募捐,听到广播报道后,在上海打工的家乡人和一位美国人还有一位印度人分别慷慨解囊。令耿满枝没想到的是,她的雇主——一位加拿大老板娘和她的6岁女儿也捐了钱。耿满枝告诉姚国宏:“那天我和我的加拿大老板娘聊起家乡修路因为资金短缺,家乡的干部来上海找我们拉赞助一事,加拿大老板娘听说后赞同道:‘很有意义的活动!’第二天我来上班,看到厨房的柜子上放了1030元钱,下面压着纸条:‘这是我们全家的心意,捐给你的家乡修路,其中的30元是孩子执意要捐的零花钱。谢谢。’”

这条凝聚着中外友谊的西扎路于2006年11月底开始动工,经过4个月的建设,2007年4月1日正式通车,西扎路由之前的土路变成干净平整的水泥路,村民像过年一样兴冲冲地聚集到一起,参加西扎路通车仪式。当天,耿满枝、加拿大女士一家、美国人和印度人都来到了西扎村,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来看看这条路。大家沿着西扎路边走边看,难忘瞬间定格在了一张张照片上。

“我送气效率也提高了”

黄渡乡送气工朱华国开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平坦的农村公路上

中等身材、脸上洋溢着笑容的朱华国是黄渡乡的送气工,今年是他从事送气工作的第24个年头了。从事送气工作以来,54岁的朱华国一直秉承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宗旨。送气工作非常辛苦,风里来雨里去是常事。朱华国回忆:“以前送气范围很小,现在连一些边远村镇也会送。那时的路没有现在好走,不少地方都是泥泞小道,像西扎路没扩建之前,只要遇上暴雨,路上全是泥水,深的时候能有15厘米。虽艰苦,但想到用户也许在家等着我送气来做饭,我只好推着车艰难往前走。”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年农村公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从西扎路、伏村路、田屋路建好后,我送气的效率也提高了,行驶在平坦的农村公路上,心里美滋滋的。”凭着辛勤的劳动和永不放弃的心态,朱华国的收入比刚开始时翻了近10倍,家里盖了楼房,还买了轿车。

“路宽了,坡缓了,开车安全了,粮食、苗木运输方便了。不少青壮年劳力返乡创业,承包农田成为种烟大户,形成西扎村‘一烟一稻’特色农业产业,此项产业成为我们村的主要经济支柱。”看到往日的“泥巴路”变成了“幸福路”, 西扎村主任姚国宏在新修好的西扎路上兴奋地说,“以前货车开不进来,村民经过多次转运才能把农用物资运到田里,因道路不通导致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自修好西扎路后,车子能直接开到地里,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还减少了劳力成本,增加了收入。”

西沟路成为农民致富路

道路对当地烟叶形成产业化种植规模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西扎村的烟叶种植面积仅500亩,现在每年种植已达到3000亩,烟农纯利润达到680万,带动产业扶贫约15户,收入将近8万元。同时解决该村1100多富余劳力就业,直接收入达560万元,小汽车、客车频繁穿梭西扎路。小桥流水人家,村民安居乐业,一片繁荣景象。

只要有太阳,村里的老人都会去西扎路走走看看,只要看到路肩上长出了杂草,路面上有垃圾,他们都会及时清理掉。由于路而发生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能为西扎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就是一种幸福。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