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向东看” 打通的不仅是“断头路”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发表时间:11-21 09:40

原标题:紧挨着南京和杭州的安徽宣城,曾因为断头路高兴不起来,如今又如何?

宁宣杭高速平兴枢纽互通。

在长三角,安徽宣城的地理位置极好,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与浙江省杭州、湖州两市,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接壤。宣城历史文化也耀眼,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宣纸的故乡,是皖南山水秀丽处。宣城一直与苏浙紧密相连,据考证,宣城至今仍保留着10余条自大山通向外界的古道。其中,位于皖南东北部的郎溪和宣州两地之间的鸦山古道即是其一,开凿于清顺治年间的古道,是徽商对外贸易的重要载体,是古代徽州、睦州诸县经郎溪通往苏锡常等地的要道。鸦山村大林村民组退休教师胡结明收藏的《雅山胡氏宗谱》,记载了这一区域作为商贸中转集散地,古市之繁荣。此外,著名的古道还有修建于五代十国的吴越古道,以及曾经走出过“红顶商人”胡雪岩等人,最负盛名的徽杭古道。

在长三角,宣城或许是个关键所在。古道在,可高速公路“断头”了。长三角打通省际断头路首批重点推进项目中便有3条高速公路涉及宣城,分别是申嘉湖西延高速公路、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溧阳至宁德高速公路。从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看,宣城或许是长三角的一处“软肋”,在更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打通“咽喉”,强化“软肋”,是当务之急。

千秋关与省界

宁宣杭高速宁国至千秋关段已通车。

千秋关一侧是宣城宁国市的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另一侧是杭州临安区的太阳镇登村。刚进千秋畲族村,就看到几辆停靠在农家乐门口的沪牌大巴。

为何上海游客会来到这里?其中一个26人团的领队蔡宝权说,旅行社为他提供了几个选项,千秋畲族村大家都没来过,比较有新鲜感。他也提到,他们一早从位于上海闵行的公司出发,取道杭州经杭瑞高速前来,在於潜镇下高速,到村子还要走20多公里比较窄的省道,顺畅的情况行车约40分钟,而於潜至千秋关正是目前“断头”的宁宣杭高速临安段。经常前往杭州的云梯畲族乡副乡长金雅玲说:“去杭州就怕这一段。”而“这一段”指的也是蔡宝权所说的“断头路”,去杭全程两个多小时,而这里经常需要一个多小时,尤其是周末。

2011年前后,宣城高速公路只有102公里,而目前已建成高速里程近400公里,宣城高速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可高速“断头”让宣城民众高兴不起来。当地人表示,宣城的高速除了沪渝高速外,其他高速车流量都比较小,“因为都是断的”。

记者过溧宁高速上的皖苏郎溪主线站,继续北行约2公里,便可以看到赫然竖立的“江苏省界”标牌,前面就是未来的“扬绩高速溧阳段”。宣城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建设科科长林亚介绍,溧宁高速溧阳至绩溪段起于溧阳,接扬溧高速公路,自东北向西南经郎溪、广德、宁国,终于绩溪,全长约191.7公里。目前郎溪至广德段、宁国至绩溪段等都已建成通车,广德至宁国段上月交工验收,将于年底通车。

宣城与邻居的高速“断头路”不止此一处,千秋关处的宁宣杭高速临安段也是一例,此外,还有宁宣杭高速高淳段。对此,熟悉宣城高速发展的“老法师”表示,作为后发地区的宣城现在拼命想接上先发地区苏浙的高速网,三条断头路总里程约60公里,而正是这“60公里”使得宣城约300公里的“断头”高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一旦修通,将把宣城高速“盘活”。

知情人士对“断头路”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工作重心和发展重点不同,目前苏浙等地已经过了“高速热”;其次,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量巨大,每个省都不能达到“想建哪就建哪”的地步;最后,保障基本农田的土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速建设条件趋严。好消息是,今年8月,自然资源部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重大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范围界定,为多条高速“断头路”重新推进提供政策支持。

情况已较10年前好了很多,未来还会更好的。千秋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朱志州回忆:“10年前,村里还只有3公里的水泥路,而现在里程已经增加了近1倍。”他补充道,千秋关遗址旁的狭窄省道,当时被称为“坦克路”,顾名思义路况太差,又由于盘山公路没有护栏,如果下点雪,根本就刹不住车,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堵车更是家常便饭,4公里左右的盘山公路通行经常需要1小时以上,即使顺畅也要20多分钟。如今好了,长达830米的千秋关隧道,由浙皖两地出资修建,2009年通车,“翻山越岭”变成仅需1-2分钟,过隧道时,若不是当地人提醒,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已经跨越省界。

随着更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断头路”的打通也在明显加快,相关各方纷纷表示年内启动建设。目前,宣城还在考虑从宁国往东北方向在安吉接入申嘉湖高速,计划明年开工,预估2021年完工。

农家乐与茶叶

中国著名古道——徽杭古道。

在千秋村,记者还看到一个奇怪现象,该村居然“80%的车为浙江牌照”。千秋村等地对于杭州的“亲近”不言而喻,村里的90后农家乐老板蓝鑫,经常组团去杭州考察学习。

农家乐,正是当地变化的原因。蓝鑫一家作为当地首批发展农家乐的家庭之一,已经从最早的3间房、不超10人的规模,扩张为可容纳50多人住宿。他说:“上海游客占6成,而苏浙旅客约占4成。”于千秋村而言,从上海发来的“直通车”是关键。游客可提前预定行程,农家乐老板会与直通车公司提前联系,“即使只有一两个人,也会在约定时间把他们送到这里”。

这里距离杭州不过100公里,断头路一旦打通,杭州游客驾车1小时即可到达,届时将对此地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很大推动。千秋村是安徽唯一的畲族村,以前村民主要依靠山核桃等农作物收入,是出了名的“远”与“穷”。以前干部不愿来、工资发不出是村子的真实写照,而现在这里的村民收入已经位居宁国市前列。

浙皖省界兴起农家乐,苏皖省界种茶忙。

苏皖省界的伍员山,山东侧是江苏常州溧阳市洑家村,山西侧是安徽宣城郎溪县下吴村。两侧自然条件相似、民俗相同,可上世纪90年代,两侧很不同,东侧的山民“走出山门”后变得脑子活络,而西侧则正满足于“小富即安”,发展步履自然迟缓下来。20余年过去了,山两侧还那么不同吗?

记者还未走进下吴村,漫山遍野的茶叶首先映入眼帘,茶香四溢。与当地村民详聊之后才知道,虽然种茶史很长,但是茶叶也是在近年才成为村里的主打产业。事情是这样的:2003年左右,来自江苏溧阳的茶叶种植老板老宋和老江骑着自行车从江苏来下吴村买山种茶,自此,他们带来的茶叶新品种开始在此萌芽、成长。而随之萌芽的还有当地村民蠢蠢欲动的心,巨大的经济效益让村民们心动不已,但谁也不愿轻易尝试,毕竟“风险大”。

转变终究发生。邱君烈成了村里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现在他已经是当地的种茶能手。他告诉记者,自2010年开始种植新品种的白茶,今年已是第8个年头,茶叶种植面积也从当年的40余亩,发展到如今的100亩左右,其中种植白茶80亩。

说到白茶,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安吉。事实上,村里的白茶都是以“天目湖白茶”的品牌面世的,今年,邱君烈向县里申请“上马石”的白茶品牌,而这则取自伍子胥在此地的一个典故。品牌化,是他目前着力的方向之一,因为他深刻意识到,虽然自家产的白茶品质不差,但苦于没有品牌,下吴村乃至郎溪的白茶知名度都一般,自然也就卖不上更好的价钱。

“全民种茶”是下吴村的发展法宝。这条“绿色经济”风景线,由少则一家2亩,多则150亩的大小茶园组成。邱君烈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的道理,因此,作为种植茶叶的“先行者”和“老法师”,他带头建立了已有90多户茶农加入的微信群——“高品质茶叶种植交流群”,而这还不足全村茶农的1/3,在此,除了方便茶农交流外,他还为大家义务提供技术指导,以期提升下吴村茶叶整体质量。此外,他们还会在群里“团购”农药、农资等,比如在封园之前需要使用的、起到灭菌和杀虫卵作用的“矿物油”,一瓶零售价为40元,他们的团购价则为一瓶33.5元,为村里茶农节省成本。

多年来,多次前往黄山、安吉等茶叶著名产地进行考察学习的邱君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让他茅塞顿开的细节。在黄山,当地老师告诉他,制茶一定要慢火细烘,才能保存茶叶原本的口感和香气,而这一问题之前一直困扰着他,他直呼“去晚了”。“以前很多年确实不如他们,对于邻村的发展,我们看在眼里,慢慢地开始跟着做。现在对比洑家村,安徽这边老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不差。”邱君烈说,他种茶以及经营饭馆的收入,一年不下40万元。

断头路与观念

宣城城市鸟瞰

在宣城,省界“断头路”打通之外,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断点”也正连上。

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办事处驻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联络办主任喻国强已到宣城5年,他自认为是一名“宣城人”。他告诉记者,现在通讯录中宣城朋友有600多个,而萧山朋友只有100多个。

拥有28年羽绒产业从业经历的喻国强,对于入驻企业环保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入驻园区的新桥羽绒负责人陈琨告诉记者,老喻要求装卸货一定要在车间内,不能让羽毛在外面开放空间乱飞;并且要求每个羽绒企业配备环保员,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此外,园区还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实现将羽毛冲洗后沉淀形成的鸭泥制成活性炭,实现变废为宝。

为推动羽绒产业发展,宣城海关也多次主动上门送服务。海关工作人员苏婷婷介绍,羽绒等检疫风险较高的产品出口到欧盟有准入要求,只有进入欧盟准入名录才会放行,否则将直接予以销毁,为帮助企业符合其要求,海关部门多次前往进行辅导、送政策。目前,园区内一家企业已经通过欧盟注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在安徽获得授信存在审批时间长等问题,但其原本所在地的萧山银行则主动提出来此开展业务,他们认为“这种产业走了,于他们是一种损失”,这就是观念的不同。另一方面,在敢于担当方面,宣城也迈出了自己的一步,“容缺审批”正在部分区域实践。

长三角一体化正慢慢成为深植当地干部头脑中的重要思考方式。宣城一位干部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中,是否可以将宣城的城市定位部分定位为仓储物流,这里位于三省交界,安徽最东面、最前沿,不仅可以服务苏浙沪,还可以服务皖鄂赣等地,清洁环保的仓储物流也许是将来可以发力的领域。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勇说,从长三角城市分工考虑,相关部门也正在考虑打造一个平台,进行土地流转,为上海所需农产品进行大规模定制,对品种、用药等进行统一管理。

宣城要做的不仅是服务的“配角”,还希望慢慢成为发展的“名角”,向同属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借智、借力”成为发展的不二之路。宣城不仅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驻外技术研发中心,搭建“人才飞地”,还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创新构筑专家人才“候鸟栖地”,通过建立“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型专家”等柔性引才机制,以期将一线智力资源转变为企业生产力。

此外,去年起,宣城即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上海松江等地挂职锻炼。今年曾在松江九里亭街道挂职3个月的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局长王军,在上海感受到了“唯实唯干”的精神。细节见真章,他说,在九里亭街道,只讲问题所在以及解决的时间节点,“问题导向”使得会议通常只需要10到20分钟,一改文山会海的冗长与效率低下。比如一次臭水河治理的现场办公会上,河边征迁地块堆放着几十吨垃圾,立即将所有部门集合于此,要求3天内全部清理。

宣城市鳌峰中路49号,带有上世纪落成特色的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院子敞开大门,市民三两成群、进进出出。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这是宣城的传统”,市民可以随时在这里散散步甚至是跳广场舞。以“开放”之心,历史上徽商由古道进苏浙,如今宣城“向东看”,打通的应该不仅是“断头路”。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