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70年安徽典范】甘于奉献的乡村好医生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9-16 09:40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泗县就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医生,乡亲周廷俊饱含深情地称赞说:“她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俺们天天都看到,可是俺们数不清啊! ”

她就是李月华。她视病人为亲人,病人有需要,无论黑夜、风雪随时出诊,病房不够腾出自己房间,学针灸拿自己做试验,验证民间偏方自己试尝……1971年8月31日,她拖着患疟疾发着41摄氏度高烧的病弱身体,为抢救生命垂危的产妇而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

(本报1972年8月3日头版截图)

李月华的事迹曾以《白衣红心李月华》和《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为题,先后在《安徽日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在全国掀起向李月华同志学习的热潮。她被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40多年过去,李月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经久不衰,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人。

“她是俺妈的救命恩人,俺感激不尽,每年清明节都要为李姨扫墓”

“俺们这一带,流传着一句话:李医生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三分!”8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66岁的泗县丁湖镇丁湖村村民丁持月感慨,李医生服务态度太好了,“用俺们本地话说,她得了民心! ”

李月华生前先后在草沟、丁湖医院工作。她的事迹,一幕幕场景感人至深。

1969年1月,李月华生下最小的女儿冠英。就在生下小冠英第5天的深夜,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草沟大队西南生产队的蒋大娘踏雪求救:“月华,俺外孙没气了。 ”李月华背上药箱,拉着蒋大娘就走。可是走不多远,蒋大娘猛然想起李月华才在月子里第5天,赶紧请李月华回家,自己去找其他医生。可李月华一边说不要紧,一边头也不回地赶到了蒋大娘的前面。经现场诊断,李月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把孩子救了回来。

李月华一心想着贫困群众,她的家,也成了一个“家庭病室”。群众到李月华的家里看病,不论是一身汗水,还是两脚泥巴,也不论是普通病,还是传染病,李月华总是把他们让到自己的床上检查治疗,甚至还做些小手术。有时候,医院里的病床住满了,李月华就把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接到自己家里,腾出一张床给病人住。李月华家的煤炉子,日夜不灭,那是为病人准备的茶水炉子。

1971年8月30日夜,她拖着患疟疾发41摄氏度高烧的病弱身体,抢救生命垂危的产妇。产妇需要进行胎盘剥离手术,医院只有她能做。在接到求救消息后,她义无反顾、强撑着起床,被搀扶着走到门诊室。从宿舍到门诊室只不过20来米的路上,李月华接连呕吐了3次。手术中,她倾注全部精力,汗如雨下,终于成功完成手术。而自己却由于患脑型疟疾,在持续高烧中劳累过度,引起脱水和酸中毒,经抢救无效,于1971年8月31日下午去世。

“那年俺19岁,是俺扶着李姨去给俺妈邓彩霞做手术。俺妈被救过来了,而李姨却走了。 ”8月2日,丁湖镇丁湖村67岁的村民丁敬新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心情沉重,“她是俺妈的救命恩人,俺感激不尽,每年清明节都要为李姨扫墓。 ”

李月华

“她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学针灸、验证民间偏方常拿自己做试验”

“她为了体验针灸到底有什么感觉,是麻还是疼,竟在自己身上找穴位扎。 ”8月3日,李月华二女儿赵李芳对记者说,父亲赵斌常常和子女回忆往事。

“当时那个年代缺医少药,为了治病救人,俺妈寻得民间药方后,为了验证效果,自己先去试尝。俺爸反对了,说治病救人重要,你的身体也很重要。俺妈却坚定地说,药方效果咋样,总不能拿病人去试吧,得自己先试! ”

李月华1938年出生在江苏宿迁一个贫苦的农村医生家庭,自幼跟随父亲走村入户行医,目睹了农村治病难的状况,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16岁时,李月华走上了医疗卫生工作岗位。

十多年工作中,李月华把为人民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李月华曾对爱人赵斌说:“光有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愿望,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是不行的。 ”

1965年8月,她被组织上推荐到宿县专区医院进修。她进修的是外科与妇科,但是她除此以外,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内科、儿科,后来又扩大到牙科、眼科、骨科。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恨不得把各方面的医疗技术统统学会。

一年零两个月的学习,李月华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是一个会看妇科、儿科、内科、外科常见病,能做20多种大小手术的医生了。

“我是听着李月华的事迹长大,从医20多年来处处以她为榜样”

“我母亲的追悼会上,来了几千人。那时也没有现代通讯设备,但口口相传,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赶来了。我觉得,我母亲在泗县乡村10多年的工作中,以执着的善念,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那种对病人极其温暖的态度,感动了乡亲们。”8月2日,李月华儿子赵李勇和记者说。

张永平是泗县文化局原副局长,长期整理、宣传李月华事迹。他说,李月华热爱党,热爱人民。作为人民的医生,她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奉献至上,无怨无悔。我们要学习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学习她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牢记初心和使命。

在李月华曾经工作的地方,如今一大批医生活跃在乡村医疗服务一线。 1971年出生的丁明玉就是其中一位,现为丁湖镇丁陈村卫生室医生。他把自己的手机号印在药袋子、方便袋上,方便群众联系自己。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只要病人需要,丁明玉总是随叫随到。

“我是听着李月华的事迹长大,后来选择了从医这条路。从医20多年来,我处处以她为榜样。 ”丁明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话语流露真情。

李月华所工作的丁湖医院,如今医疗环境大发展,有4栋3层业务楼,配备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X射线检查仪等,服务人口近6万人。前不久,卫生院还设立了专门的家庭医生体检中心。丁湖镇卫生院院长贺贤良说:“我们传承、弘扬李月华医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以真诚热心对待患者。 ”

李月华,这个闪光的名字和她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定格在几代人的心中,催人奋进。(记者 夏胜为)

·记者手记·

上世纪70年代,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事迹越过淮河、跨过长江,传遍了神州大地。她的名字和事迹,闪耀在几代人的心中;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人。

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为什么群众那样爱戴她?因为她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得到了群众的称赞。十多年工作中,她对工作极其负责任,对群众极其热忱。不管是风天雪地,还是黑夜白天,她总是有求必应:吃饭时就把饭碗一推,料理孩子时就把孩子一放,睡觉时就立即披衣起床;医院里的病房不够,她就腾出自己的房间和床铺;为了学好针灸术,她在自己身上扎针;为了验证民间偏方,她自己试尝。李月华安于平凡的工作,热爱平凡的工作,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今天,我们重温李月华这个在共和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依然能感受到她身上所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时代在发展,奉献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学习她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学习她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学习她爱岗敬业、扎实做事的良好作风,立足本职、提升自我、奉献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慧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