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退伍军人杨胜有:从“宣城好人”到“脱贫典型”
来源:宣城文明网 作者: 发表时间:06-18 08:30

对于郎溪县姚村乡的退伍军人杨胜有来说,厚道和勤劳是他兼具的德行。为人“厚道”,临危救困,因勇救落水村妇入评“宣城好人”。因为“勤劳”,通过发展绿茶产业从而光荣脱贫,成为村里的“扶志”典型。

杨胜有今年65岁,家住姚村乡天子湖村青峰组,1976年入伍,1979年退伍。他见义勇为的事,还得从2016年说起。

2016年4月22日早晨6点左右,杨胜有在家吃早饭,忽听隔壁的姚基红在门口大喊:“快些!快些救人!有人掉水里了!”

杨胜有闻声跑出来,姚基红急吼吼指引他看门口的水塘里……杨胜有赶紧把饭碗随手丢在水泥地上,几个健步冲到塘边。只见落水者在离岸两丈远的的水里扑腾,一会沉,一会浮。杨胜有快速地脱掉一件毛线衣,扑通跳到塘里。三下两下游近落水者,一把拽住落水者的胳膊,猛游一气,奔命地往岸边移动,再移动……费劲吃奶的力气,终于拽着落水者靠岸,奋力把落水者拖到塘埂上。这时,家人及其他村民闻讯都赶到塘边,大家齐力把落水者抬回家,换了干衣服送到村卫生室。

落水者叫杨前云,53岁,就住在青峰组。因为连日忙采茶、制茶,她忙晕了头。这天早晨蒙蒙亮,她为了早早到茶园摘茶叶,抢时间做好了早饭,就拎了一篮子衣服匆匆到村头池塘槌洗。因为累得慌,再加上本有高血压,刚槌好两件衣服,一阵晕眩,就一跟头栽到塘里。由于穿了棉衣服,凉水一泡,成了秤砣,成了“哑巴”,不能呼救了……

有幸遇到救命的大好人,“游”至鬼门关的村妇杨前云,又“游”回来了。

见义勇为的杨胜有,当年4月份入评“宣城好人”,并被郎溪县综治委授予“郎溪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郎综治委【2016】8号)。

事后,宣城广播电台一名记者,慕名驱车至姚村乡天子湖村采访救人英雄杨胜有。

打开设备,开启录音——

张记者问:“塘里的水,冷不冷?”

杨胜有磨磨唧唧答:“不冷。”

“塘里的水,深不深?”

磨磨唧唧答:“不深。”

“你救人,费不费力?”

磨磨唧唧答:“不费力。”

“当时救人,你怎么想的?”

磨磨唧唧答:“不想。”

“下水救人,你不害怕吗?”

磨磨唧唧答:“不害怕,我会水(会游泳)。”

面对如此厚道、谦虚的“救人英雄”,张记者彻底崩溃,此行采访以无可奈何咔嚓关掉录音而宣布“流产”。

分享了杨胜有救人故事,再看看他是如何创业摘穷帽的——

杨胜有的爱人是智障残疾人(2017年去世)。该户因病致贫于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女儿远嫁。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主抓手。搞什么产业呢?

毛竹、板栗、茶叶是天子湖村的特色农林产业,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小作坊90余家。“绿茶”经济对该村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乡村干部和‘联系人’上门,叫我要振作,搞点事情。我想,光靠政府照顾过日子肯定不行,我也是个好面子的人,不是懒人,我就开始干起来。”杨胜有回忆当初创业的经过,“我的荒山多,旁人都种了茶叶,我有手有脚的,也要种茶叶。”

说干就干,2015年春,杨胜有开辟自家荒山种植了5亩绿茶。当年开荒,杨胜有没有少吃苦,隔壁村民陈建华竖起大拇指:“老杨真能吃苦,那么热的天,他挥动十来斤的大蛮锄,大太阳底下拼命干,我们劝他歇歇,他用袖子揩了一把汗,说‘人是累不死的’,不容易!”

2016年,他在乡村干部及帮扶干部帮他申请的5万元扶贫贷款的扶持下,购置制茶机械创办了一个绿茶加工小作坊,除了生产自家茶叶,还收购村民采摘的鲜叶。当年生产干茶(高档毛峰)700余斤,刨去成本,获利2万余元。加上平时打零工挣的收入,杨胜有户于2016年底光荣脱贫。

2016年至2020年,念定“茶叶经”的杨胜有逐年增加茶叶种植面积,由最初的5亩发展至15亩,还增加了品种:除了本地绿茶,还种植了白茶和黄金茶。制茶小作坊的干茶产量也逐年递增。该户2020年度的特色种养补助资金2000元也于近期打卡发放到位。

该村书记李国江表示:“杨胜有是我们村依托产业自主脱贫的典型,他的生态茶园和制茶作坊,每年还能带动村子里10来个贫困村民季节性务工,起到了带贫减贫作用。村里还有许多像杨胜有一样的贫困户,他们不等不靠,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绿茶、板栗、毛竹等庭院经济及生态养殖等特色种养小微产业,增加收入摘穷帽,日子越过越好。”(王祖清)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