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牢记嘱托谱新篇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8-18 11:38

牢记嘱托谱新篇

—— 我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纪实

潮涌江淮千帆竞,奋楫争先正当时。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注定是令安徽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安徽考察调研,赴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指示,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安徽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矗立起新航标、锚定了新坐标、擘画出新目标,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似水深情,如山厚望。一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突出“大学习”“大宣传”“大贯彻”,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锚定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扎实开展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三地一区”,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现“十三五”的“皖美”收官,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中谱写新篇章。

聚焦“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彰显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的“安徽力量”

2020年夏天,我省遭遇严重洪涝灾害。8月18日至21日,心系安徽灾情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就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年来,安徽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圆满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深入谋划“十四五”时期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淮河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我省加快谋划实施淮河治理“六大工程”,项目建成后,行蓄洪区防洪安全及未来发展将更有保障。

在蒙洼蓄洪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灾后重建工作指出,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水退之后,重建家园,灾后的江淮大地孕育起新的希望。我省开展“四启动一建设”,启动水毁设施修复、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对受灾农民和农业经营大户进行综合帮扶服务,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巩固脱贫成果,谋划推动城乡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1.394万处水毁水利工程全部完成修复,水毁群众住房重建(修缮)任务圆满完成。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水生产业,实现人水共生。蒙洼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形成柳编、水生蔬菜、生态种养、水禽养殖的“水生产业带”。“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在蓄洪区落地生根。

让迁出的百姓日子过得比原先在庄台上更好,让仍留在庄台上的百姓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我省实施庄台改造和居民迁建、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有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庄台整治中,按照“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有效推进;在居民迁建中,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和民心至上的原则,推进行蓄洪区居民迁建,一批安置点加快建设,广大居民喜迁新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

去年以来,我省加快补齐防洪减灾短板,全面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编制完成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建议书,谋划项目3685个,总投资4786亿元,2020年全省水利建设累计落实投资540.3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5月,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收官,对保障巢湖环湖地区防洪安全、改善巢湖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打造“三地一区”,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安徽速度”

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一年来,全省上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生产需求持续恢复,新兴动能培育壮大,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民经济继续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打造“三地一区”中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安徽速度”。

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38680.6亿元,主要指标增长快于全国、位次靠前,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我省生产总值20576.5亿元,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6.6%,快于全国0.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7位。

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和新技术攻坚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徽考察期间,对安徽科技创新工作寄予了厚望,明确了要求。

一年来,我省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制度创新策源地。

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立柱架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

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嫦娥钢”为“天问一号”成功软着陆做出重要贡献,“质子刀”“量子显微镜”“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

2020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名,较上年上升2位,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1月至5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7.4%、30.4%。

聚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提出的要求。一年来,我省瞄准实体经济这个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集聚新动能。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打造增长引擎。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去年我省新能源汽车产量10.5万辆,今年上半年生产9.06万辆、同比增长2.5倍。

今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2%,比全部工业高10.3个百分点。

聚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年来,我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增速排名全国第四,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安徽自贸试验区自揭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要义,在重大改革试点、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政策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建设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江海联运平台”和“长三角G60环境科技跨区域产业链集成创新机制”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制度创新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考察时指出,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一年来,该集团在重型H型钢等产品领域实现突破,2020年至今销售新产品146万吨。今年上半年,创造了历史最佳经营业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现实需要。我省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今年上半年,省属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创造历史同期新高。

无农不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省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通过发展优质专用品牌粮食,打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显著提高。“按图索麦”等做法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聚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考察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以大格局认识大战略,以大修复促进大保护。一年来,我省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贯彻长江十年禁渔令,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四个100%;推进林长制改革,深化“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实施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五大森林行动”,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2020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创国考以来最好水平。

“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对马鞍山的新定位。一年来,马鞍山以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为总抓手,出台实施意见,实施五大提升行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一年来,合肥系统实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巢湖水质持续改善,国考断面达标比例由27.3%提高到100%。

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展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安徽作为”

去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提出了“三大使命任务”和“七项重点工作”,并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一年来,安徽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紧扣“1+5+N”工作格局,在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持续彰显“安徽作为”。

高位推动,加速一体化。我省召开了省委十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全省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工作部署会议,研究部署聚力打造“三地一区”、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形成“1+5+N”工作布局,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

建设一个集聚区,补齐短板、增强动能。我省以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突破口,持续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制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园中园、投资合作等模式深化与沪苏浙园区共建,加快建设“6+2+N”承接平台,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速皖北全面振兴步伐。

打造五个“区块链接”,加密联系、加速一体。一年来,我省通过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共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共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各市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城区对口合作,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结对共建,全方位加强城与城、区与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体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制定印发政策措施,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在长三角率先出台“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支持政策,宁滁、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揭牌成立;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特别政策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创建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省领导亲自授牌;全省14个市与沪苏浙 17个城市签订26个战略合作协议,22个城区与沪苏浙20个城区开展对口合作。

实施N个重点工程链接,深化合作、共建共赢。推动理念链接。今年4月,我省党政代表团专门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全方位全领域全维度“学先进、抓对接、促一体”,签署合作备忘录和合作协议,达成“15+3+3”重要成果。

推动平台链接、产业链接。我省积极推动合肥、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安徽自贸区与沪苏浙自贸区“双自联动”,支持合肥都市圈与南京等都市圈“双圈协同”;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共建长三角地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深化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联合攻关,高水平建设G60科创走廊,牵头抓好一批产业联盟建设,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推动重大项目链接。围绕“轨道上的安徽”“航道上的安徽”“翅膀上的安徽”“高速上的安徽”,推进沿江高铁、江海联运、“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等建设。完善高质量“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机制,今年组织6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421个,总投资6905.7亿元。

推动资本链接。启动实施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政府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双招双引”成果显著,今年上半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660.6亿元,增长22.3%,沪苏浙来皖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2.5%。

推动生态链接。完成新安江流域第三轮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持续100%,与浙江省共同编制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方案。202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集中开工滁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环巢湖生态与保护修复五期等重大项目。

推动服务链接。围绕民生领域,我省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更多安徽百姓享受到一体化红利。

聚焦“以人民为中心”,感受民生保障的“安徽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精准扶贫,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一年来,全省上下统筹打好战疫、战洪、战贫三场硬仗,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载入史册的优异答卷。

截至2020年底,我省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今年以来,我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着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下功夫,推动脱贫地区扶贫产业更兴旺、生态环境更宜居、和谐乡风更文明、乡村治理更有效、群众生活更富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牵挂的事。

一年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扎实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采集和实名制帮扶工作;促进和稳定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省内外劳务协作,开展“点对点”输送返岗复工;组织开展“稳岗留工”专项行动,积极落实中小微企业稳岗补贴、务工地过年补助、“共享用工”补贴等政策;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常态化推进“2+N”招聘活动,为促进就业搭建对接平台。

“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一年来,我省持之以恒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认真落实“四方责任”和“四早”要求,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5月,合肥、六安两地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我省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再一次交出优秀答卷——未发生社区传播,未波及省内其他地区,全省生产生活秩序保持正常,实现了在一个潜伏期内防住疫情的目标。当前,我省正因时因势调整完善防控策略,严之又严、细之又细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聚焦“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中书写“安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省委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为导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实施“一抓双促”“三抓一增强”工程为牵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突破口深化作风建设,以构建“三不”体制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推动安徽政治生态上讲看齐、守规矩、正作风的态势更加巩固。

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干事创业。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力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坚持正向激励与管理约束并重,提升干部队伍市场化意识、专业化能力,营造勇争一流、奋发有为的良好风尚。

以鲜明的实践导向大兴实干之风。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毫不松懈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以严格的责任导向深化“三不”机制。扎实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建立健全常态化规范化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制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今年3月初,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我省启动党史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党史、抓整改、正作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实施“进万户、访千企、走百县、解十难”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截至目前,各地各部门已集中解决突出问题3.6万多个。

抓好大学习,确保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抓好大宣传,确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抓好大贯彻,确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迅速掀起大学习、大宣传、大贯彻热潮,全面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踏上新的历史起点,安徽广大党员干部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安徽篇章!(执笔:王弘毅 吴林红 朱胜利 黄永礼 田婷 范克龙 汪国梁 史力 夏胜为 汪永安 朱琳琳)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