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总书记,安徽向您报告】坚持高质量发展 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8-19 09:43

01.png

8月18日,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赶制订单。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联宝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联想(全球)最大的PC研发和制造基地,全球每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来自联宝科技。 本报记者 李博 本报通讯员 吴小黎 摄

汇聚新兴动能 做强实体经济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支撑着池州市以15.8%的生产总值增幅居上半年全省各市之首:上半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增幅超出全省增幅5.3个百分点。该市半导体产业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电子元器件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制造和铝基材料等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上半年该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3户,位于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铝基新材料产业已经聚集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广泛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7位,主要指标全国居前、中部领先,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强产业助企业,夯实发展根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

合肥经开区作为全省工业经济强区,制造业持续集聚、加快升级。 “围绕园区优势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赋能,用工业互联网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该区负责人介绍,已经建成7座省级智能工厂、20个数字化车间,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先进智能全自动化工厂,努力迈向“关灯无人”生产模式,利用更加坚实的大数据算力支撑实现高水平智能化制造,加快推进家电、机械制造等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跃迁,以智能制造提升产能释放效率,提高质量效益。今年上半年,合肥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比全省高近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4%。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是当前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重要任务。我省明确提出,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推动产业基础再造,促进产业链加快向中高端跃升,全面提升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今年以来,我省聚焦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加快吸引配套产业集聚,协同构建龙头企业提需求、上下游企业揭榜参与、强化政策精准支持的闭环机制,努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支撑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上半年,全省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6.2%,占工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高近2个百分点。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根本在于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和实力。面对当前经济恢复中较为复杂的经济环境,我省坚持精准帮扶企业,着力纾困解难,持续托举市场主体。连续第9年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套餐”,建立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制度,持续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通过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上半年新发放专项借款2416亿元,为12.2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支持。全省工业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下降:上半年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同比下降,利润率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03元、同比下降0.65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76元、下降0.39元,连续5个月下降。

强产业、助企业,促进经济运行韧性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上半年,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2%,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长18.9%,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0.2%。全省制造业采购指数连续16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向好,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不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动力持续增强。

扩内需畅循环,打造战略链接

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淮河能源集团首次开辟“蒙(内蒙古)煤入皖”直达运输通道,将该集团位于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矿井生产的煤炭直接送至两淮煤电基地,既有力保障省内电煤供应,又首次实现内蒙古煤炭通过铁路直运长距离调运至我省,为畅通煤炭供需体系的国内大循环进行了有效探索。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我省明确提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实现更大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强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建设,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市场。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1.1亿元,同比增长27.4%,总量居全国第7位,充分显示出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工业省份,正在持续有力地释放市场需求增长空间。

消费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省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消费市场呈现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农村消费梯次升级之势。新兴消费持续强劲增长,上半年实现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411亿元,同比增长34%。体现消费升级趋势的商品销售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468.6%,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增长62.6%。服务消费加速回暖,上半年餐饮行业收入同比增长62.1%。农村消费加速升温,上半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7.6%,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

投资在扩内需、稳增长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我省坚持以高质量投资集聚创新动能,加快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动能投资。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长6.1%,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增幅居长三角省份第2位。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5%、32.4%。民生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步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1.2%,其中卫生投资增长84.2%,教育投资增长17.9%。

外需在当前经济恢复进程中发挥着较强拉动作用。我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我省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制造能力优势,依托具有较强实力的制造体系优势,跟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扩容和优化出口产品体系,增加优质产品进口,积极吸引产业链布局,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上半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05.7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增幅居长三角地区第1位。

依托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统筹传统消费提升和新型消费培育,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我省正在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勇改革强活力,汇聚发展优势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能的重点领域之一。今年以来,滁州市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积极落实改革新部署,压减审批事项,豁免32大类80小类行业项目环评管理。同时,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0个工作日缩短至实际的15个工作日,缩短审批时限达到75%。同时,为在该市投资建设的10余个重大项目和企业提供项目环评“一对一”定制化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有力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

我省明确提出,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今年以来,我省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省级政府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下放,“标准地”制度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推开,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改革勇于突破、锐意攻坚,有力激发市场活力,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8.8%,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四上”企业1666户,创近4年同期最好水平。

安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功能,以下放省级管理权限为核心,加大省市各级“全链条”赋权力度,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自主决策、制度创新、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活力。上半年,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059家,签约入驻项目658个,协议引资额4176.4亿元。自贸试验区作为我省最高能级开放平台的制度创新示范效应持续显现,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加快复制推广,持续扩大改革示范和制度创新的外溢效应。

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我省正在持续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记者 胡旭)

1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