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聚焦“一体化”中的协同力,代表委员建言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更高质量
来源:文汇报 作者:苏展 王嘉旖 发表时间:03-06 08:36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以来,正在形成地区发展活力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数据引发代表委员们关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这,被视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进展之一。

放眼全国,寻找这个数据的支撑点——长三角是观察样本。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取长补短。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聚焦“一体化”中的协同力而精准发力。

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跳出长三角,探路区域协调发展,代表委员们认为,一条路径在实践中被反复试炼:打开物理通路,用更通达的物流为提升发展能级打下物理基础;打通产业链路,用更合理的顶层设计形成统一大市场,让政府有为、市场有序;打造创新网路,让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严丝合缝。

高效协同,实现更高质量。

打开通路:数据共享,多式联运提升流通效率

打开通路,不妨从流经皖苏沪的长江入手。

一组数据彰显长江经济带之于中国经济的分量。其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3个板块,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正因各类因素聚集,流通需求旺盛,促进物流方式创新已然迫切。

今年全国两会上,上海代表团拟提交《关于强化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的建议》。会场内,不少代表颇有感触。

所谓多式联运,即通过多重运输方式有机组合,提升流通效率。倪迪等代表认为,处于沿江沿海交汇点的上海,拥有世界一流的集装箱枢纽港和广阔的长江沿线经济腹地。在上海建设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有助于带动“长江黄金水道”更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这需要顶层制度统筹协调各地标准衔接;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以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公共服务为核心的长江经济带数据平台。譬如,打通政务数据和物流数据,推进跨部门、跨方式、跨区域的数据交换共享,构建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全流程数据的共享平台。

权衡代表认为,要发挥上海通江达海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两大枢纽以及在建的东方枢纽,建议支持在临港建设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支持长三角创新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率先探索铁水、空铁、江海等多种运输方式标准、信息、体系的整合融通。同时,探索沿江大通关建设改革,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的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打通链路:孕育统一大市场,组建全产业链联盟

协同一词,在长三角构建产业链过程中指向清晰——三省一市要根据产业发展重点及自身特点差异化发展,科学配置产业链,放大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曹阿民委员告诉记者,“长三角的‘造车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良好尝试,但接下来要重点考虑如何避免同质化。”他认为,各地政府都乐见引进市场前景光明、环节多、链路长的产业,这对地方GDP增长贡献大。“企业经营很现实,更注重眼前利益,政府要做好引导,从长远计,趋利避害,避免同质化竞争。各地制定地方产业政策时,要特别关注与该地的经济底子、产业基础、政策‘续航’能力相匹配。”他认为长三角的产业若进一步打造协同力,就要朝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向努力,特别是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地方政策规定,“长三角要先行先试,梳理出打破市场壁垒、利益藩篱的案例。”

在代表们看来,长三角要更好地服务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在需求发现、项目实施、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企业等经营主体的作用。

顾军等代表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迈入更高质量,更需要科学适用的指标体系指引、评价体系支撑、统计和绩效考核体系的测评监督推进。近年,地方层面和相关研究机构虽有局部探索,但缺乏上位法的依据和约束。他希望自上而下支持推进,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指引和保障。建议国家层面可进一步建立健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指挥棒”要引导,顶层设计也要加码。

权衡代表认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要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他建议编制“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产业地图”。围绕长三角区域内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编制重点制造业产业链的链条图、区域分布图、重点企业图和产品品牌图,为各地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开展产业合作提供依据与指引。组建全产业链联盟,推广实施“链长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深入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网路:锚定新质生产力,形成创新共同体

产业链上,企业往往随着市场、国际竞争对产品提出更高需求。涉及材料、信息系统等供应商未必能解决的难点时,往往会向更上游的高校、科研院所寻求支持。

曹阿民委员将此称作支撑产业链的“创新网”,“相对产业链直接导向经济目标,这张‘网’或许没有很显性的目标导向,事关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需要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科研创新基础定下心来想一想。”譬如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上海张江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安徽合肥依托核聚变重大科技设施已初步形成知名核物理研究高地。据此,代表委员们建议,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提高能级的重要路径。长三角,亟需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合力。

结合调研,权衡代表发现,长三角有17个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作为未来重要产业打造,“这可能会造成各地创新资源分散投入和部分创新项目重复建设。长三角要在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瓶颈以及形成制衡能力的‘撒手锏’技术等方面,充分显现协同创新攻关效果。”

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进行联合攻关的组织力度。推动长三角跨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协同,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多方筹措资源。也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条例》,为跨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法制保障。加强地方协同立法研究,探索围绕知识产权保护、仪器设施及资源共享等领域,推动地方科技进步条例等法规政策制定方面的互通。

作者:苏展 王嘉旖

文:苏展 王嘉旖

图:赵立荣

编辑:傅璐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