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美国海外军事基地体系再调整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发表时间:06-13 10:31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依靠的不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还有其庞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群。不久前,美国与菲律宾签署《菲美加强防御合作协议》,菲律宾将允许美国使用其军事基地。这份为期10年的协议,是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布局全球军事基地网络落下的又一枚重要的棋子。

五角大楼发布的《2013财年美军基地结构报告》显示,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遍及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四大洋,辐射全球40多个国家,基地总数598个。这些密集的海外军事基地驻扎有大约40万美国大兵,与游弋在各个海域的11个航母战斗群一起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点,支撑起美国从华盛顿辐射全球的权力版图。

假手战争,军事基地部署全球

回顾历史,战争是美国获取和拓展海外军事基地的最有效手段。在1898年美西战争中击败西班牙后,美国在菲律宾和古巴建立海军基地。到1938年,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只有14个,远少于其他列强。二战爆发后,美国加快打造全球军事基地体系。1941年,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就换得英国在加勒比地区6处基地的长期租借权。同年,美国又获得荷兰在格陵兰和冰岛的基地。加入二战后,美国以“战略需要”为借口,在欧洲许多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在亚太地区,美国获得了关岛、塞班岛、天宁岛、冲绳等一系列基地。攻克菲律宾后,美国夺取了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将太平洋岛屿变为自己的托管地。战争中,美国还在中东、非洲、南亚、加勒比等地建立了众多基地。二战结束时,美国又在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设立了军事基地。此时,美国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设有军事基地已增至2000多个。

二战后,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大幅压缩。从1947年到1949年,基地数目从1139个锐减至582个。不过,这一趋势并未持续。随着冷战升温,美国在东亚和西欧大肆扩建同盟圈。1953年朝鲜战争后,美军基地数量已达815个,到1967年越战时期增长到1041个。此后,美国陷入越战泥潭,海外军事基地的扩张态势骤然而止。之后几十年间,美国从法国、南斯拉夫、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秘鲁、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的基地撤离。此后,基地数量一直维持在朝鲜战争时的水平。

借着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重返中东,先后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阿曼、科威特、阿联酋等6个国家修建了军事基地。“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借机进入了此前从未涉入的中亚“空白区”,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军事基地。美国还在阿富汗修建了大量基地,并在巴基斯坦设立了秘密基地。至此,在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北美、拉美地区等3个战略区的14个基地群,组成了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网络。

陆海钳制,带状分布威慑战略对手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提出了“10-30-30”构想:一旦美国政府作出在全球某个地区运用武力的决定,美军能在10天内部署到作战地点;在30天内击垮敌军;而在接下来的30天内,美军必须重新集结作好准备奔赴另一个地区执行另一次军事行动。因此,美国军事基地体系按照“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多层配置”的模式组建。

首先是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美国的驻军大部分分布在这些地区,海外基地相对集中,美国在这些地区设立的基地群占海外基地总数53%,在这部分地区共设有5个基地群,分别以两线梯次配置。中欧基地群和中东、北非基地组成第一线——中欧基地群由设在德国、比利时、荷兰的基地群组成;南欧基地群由设在意大利和希腊的基地群与设施组成。其中,中欧基地群负责扼守欧洲的心脏地带。英国、冰岛基地群和伊比利亚半岛基地群组成第二线,主要职责为增援中、北欧地区作战和实施战略核攻击。

其次是亚太和印度洋地区。这一地区对美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美军在这一地区设有7个基地群,占海外基地总数的42.7%。这些基地呈三线配置,由阿拉斯加、东北亚、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4个基地群组成第一线;由关岛和澳大利亚两个基地群组成第二线,是第一线基地的依托和重要海空运输中转基地,也是重要的监视侦察基地;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了第三线,这一线一方面是支援亚太地区作战的后方,另一方面又是美国本土防御的前哨。在这些地区中,最主要的军事基地设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海军基地,以及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帕拉海军基地等。

最后是北美和拉美地区。这里相当于美国的后院,有2个基地群,一个是格陵兰、加拿大基地群,另一个是巴拿马、加勒比海基地群。其中前者主要负责战略预警和增援任务,后者负责美国本土的防御,同时也担负着控制加勒比海地区的重任。

在重视前沿阵地的同时,美军高度重视运输线上的战略要点,扼守海上咽喉通道。目前美军力量覆盖的海上咽喉有:阿拉斯加湾、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的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等。

若将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不难发现基地分布呈巨大的“V”字形,一条由阿拉斯加而下,一条由北欧而下,会于“V”形底端迪戈加西亚。从“V”形基地分布图可以看出,美国对欧亚大陆保持强势的手段就是以海制陆。美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世界主要海域要道,进行外围包抄,离岸平衡,最终从三面向内陆腹地施加压力,钳制区域大国。

战略东移,“睡莲”计划支撑“重返亚太”

冷战结束后,美国经历了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4任政府。为满足不断调整的防务战略需要,美国于1991年、1993年、1995年对其军事基地体系进行了调整。近年来,美国深感维持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基地体系,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与当前安全环境与威胁不相适应,再次开始对海外军事基地进行新一轮大规模调整。

从整体上看,美军此轮海外军事基地调整主要有4个方面。首先,平衡欧洲军事基地布局。在削减“老欧洲”驻军的同时大力在“新欧洲”(捷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建立新的基地,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第二,打造包括卡塔尔、阿联酋、巴林、科威特等波斯湾国家的新多边联盟,搭建全方位“安全架构”。第三,寻求新落脚点,加强在非洲军事存在。近年来借反恐之名,通过设立无人机基地、开展反恐训练等方式,美军逐步实现了从北非、非洲之角向中非和东非地区的渗透。第四,自2009年首次提出“重返亚太”的目标后,美国加快战略东移,大力提升关岛等基地群的战略地位。目前,美国在亚太海外基地数量仅次于欧洲,约占美国海外基地总数的40%。其中,日本109处,韩国83处。

为了适应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需要,美国借全球军事基地调整之机,加紧实施“睡莲”计划——建立小巧灵活的小型军事基地。这些小型基地为美军的全球干涉行动提供装备和物资准备。凭借它们,当爆发冲突时,美军可以迅速接近任何目标国家。

首先,美军加强冲绳和关岛基地的建设。冲绳和关岛基地作为支撑“睡莲”计划的中心,在亚太地区具有支柱地位。冲绳共有14个美军基地,集中了驻日美军超过70%的兵力。冲绳基地拥有美军在海外最重要的战术空中打击力量和两栖登陆作战力量,部署有F-15和F-16等多种型号的常备战机,同时还拥有100余架武装直升机。关岛基地是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拥有较强的远程空中打击力量,能够起降B-1、B-2和B-52战略轰炸机。同时,关岛基地还部署有美军的核潜艇编队,可随时配合美军的航母战斗群作战。

二是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除与新加坡、菲律宾签署基地租用协议外,自2012年起,美泰就“美军获得对泰国乌塔堡基地新的访问权”问题展开谈判。乌塔堡基地作为美泰“金色眼镜蛇”年度联合军演的指挥中心,可停放和起降美军C-17、C-130等大型运输机。在亚洲其他地方,五角大楼计划未来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建立小型军事基地,继续推动与印度之间的军事合作。当前,美国军事力量每年要在亚太地区进行约170次军演,舰队出访该地区国家港口250次左右。

三是加强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力量。2012年4月,美国海军陆战队2500名陆战队员进驻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海军基地。此外,五角大楼还计划在澳大利亚科科斯群岛上打造无人机训练基地,在布里斯班和珀斯海军基地进行军事部署。

【责任编辑:陆厚超】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