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聆听劳动者的故事(二)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4-30 12:03

                                                         □ 本报记者  赵尘胥


                           文强:自食其力最光荣


为了爱,他追随她去了上海;为了爱,两人放弃大城市的诱惑,回到了宣城。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


 再苦也要挺过来

在鳄城花园里有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门面,说它是门面吧。却又很简陋;说它不是门面吧,“文强门窗”这四个字显示这是一家开门做生意的店!

这个不起眼的房子是文强租来做门窗生意的,每天从早到晚,不时有顾客上门,这让同行很羡慕,“你的摊位这么偏僻,生意为什么还这么好?”同行们很不解。

4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鳄城花园,文强正忙着做纱窗。一对年约六旬的夫妻,相互牵着手来到这里,“来拿纱窗的吧?我已经做好了。”文强把三副纱窗递给了夫妻俩。当夫妻俩得知记者是来采访时,激动地说道:“文师傅真是个好人,这三副纱窗是免费送给我们老俩口的,根本没要钱!”

原来,文强是看到周大叔前不久刚做了脑瘤手术,“老俩口生活也并不富裕,我能为他们做点事情,自己也很开心。”文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先做人,再做生意”的理念。

采访中,文强告诉记者,他原先是一个铁匠,“在泾县码头跟一个老师傅后面学了3年铁匠手艺,等我学了以后才发现,铁匠行业市场慢慢萎缩了。”三年的时间就这样耗在了一个没有“钱途”的行业上,文强并没有气馁,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因为年轻就是资本。

直到今天,文强还是很怀念在泾县学艺的日子,“我和爱人就是在泾县认识的,后来我和她相继去上海打工了。”

1996年,文强来到了上海,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想重新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手艺。在上海打工的那3年时间里,他尝遍了人世间的冷暖:一天生活费控制在10元以内,晚上没地方睡觉就睡在桥洞里……像这样的苦实在是太多了,可是他都挺了过来。

“我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找份工作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干。” 文强说话朴实,干起活来也很实在。最初打工的时候,他心想自己一无所知,一定要辛勤付出,才能学好手艺。制作门窗时,他甘愿扛最重的担子,做最累的活,下了班还留在公司琢磨技术。

渐渐地,他学会了如何制作门窗、如何焊接。每天晚上下班后,为了多学点知识,他用那些没有用的料头子来练习焊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正是靠着坚强的毅力,很快他就成为一个大师傅。

在工作取得了一定突破的同时,他的爱情也开花了,“那时候在外面挣钱是很容易的,可是为了今后考虑,我和爱人还是决定回来。”

把利润看低点

2000年,他们回到宣城。当时宣城的房地产业还不太景气,而门窗行业与房地产业是骨肉相连的,“刚开始有3年时间,门窗生意不太好,只能糊个口。”从2007年开始,随着市区一座座小区楼房的崛起,他们的门窗生意才慢慢好起来。

文强至今还记得自己做成的第一笔生意,“鳄城花园有一户人家要做阳台,我按照对方要求把阳台给做好了,对方也很满意。其实顾客满意就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很感激对方给了我这个机会。”

正因为文强能吃苦耐劳、诚恳待人,他的门面房生意一直都很红火,“有一次,我家的纱窗扣坏了,我找了好几个人上门帮我换扣子,没有一个人愿意给我换,后来找了文强,他二话不说就帮我换了。”正在小区里散步的文女士向记者说道。

而在开发区办工厂的王先生在和记者提到文强时,赞不绝口。王先生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文强打交道的情景,“家里有个纱窗坏了,我就找到了文强,请他帮忙换下纱窗。通过此次打交道,我发觉他是一个可以交的朋友,后来又请他来家里帮忙修门、装阳台和飘窗。”王先生是个生意人,家里办有工厂,之后多次请文强帮忙装门窗,“我信任他,找他做事,我放心!”

一般做生意的人都会选择市口好的、并且离市区近的门面房,朋友们问文强:“为什么要在鳄城花园里面租房子做生意?”“主要还是为了能就近照顾上小学的孩子。”每次文强都是这样解释的。在他看来,挣钱固然重要,但是亲情是无价的,“为了孩子,怎么做都值得。”



杨宝成:

做生意就是做人


每个水果摊贩选择进入这一行,总会有自己的理由,每天起早摸黑,日复一日地游走在街头,这种看似“休闲”的背后,很多人承载的则是一个家庭的重担。杨宝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摆水果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月24日下午2点,市区向阳新村小区门口很安静,今年55岁的杨宝成骑着三轮车从家里出发来到这里开始摆摊。

为了方便做生意,他在这个小区里租了一间小仓库,里面放些水果。只见他很仔细地把这些水果从仓库里搬到了小区门口,一趟、两趟,无数个来来回回,每天周而复始,他似乎已经习惯了。

“他家水果买的放心”

经过交谈,记者了解到,原来杨宝成以前还是一位做批发香蕉生意的老板,后来因为赌博,把家当全赔进去了。在和记者聊到这些辛酸往事时,豁达的他看得很淡,说的也很轻描淡写,可是只有他自己才能切身体会到生活中的辛酸。

杨宝成做的基本都是回头客生意,市民陆女士选择好几样水果后,看到他忙碌的样子,开玩笑道:“你不要钱的话,我可都拿走了啊!”“你尽管拿走吧,好大个事啊!”两人就这样寒暄着。陆女士家里有个爱吃水果的小孙子,所以她几乎每天都要来他这儿买水果,“他家水果和他的人一样实诚,实诚到可以放心大胆地买。”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在这儿做水果生意有好几年时间了,做的都是回头客生意,做生意就是做人品,如果水果不好的话,那么人家也不会再来你家买第二次了。”

去年夏天,有一对夫妻来老杨这儿买西瓜,西瓜被剖开后,这对夫妻以西瓜不甜为由拒绝买单,为人厚道的老杨只好同意了这个无理的要求。原以为这对夫妻和老杨之间以后再也不会有交集了,“可是让我意外的是,这对夫妻后来又来我这儿买水果,他们说我为人不错,在我这儿买放心。”老杨这样告诉记者。

想有个固定门面

等到晚上10点,周围渐渐安静下来,杨宝成十分疲倦,可是他还舍不得收摊,“多卖几个是几个。”

每天老杨都要去水果市场批发1000多元左右的水果,“从下午忙到晚上,只能赚几百元,赚的都是辛苦钱啊。今天水果卖得不多,明天要少进点货了!”小贩的谨慎不只是在斤两的计算上,这种奔走的生活,让他们特别在意每天恰到好处的进货量。这种谨慎,来源于他们本不充足的资金,也来自日复一日的生活支出压力。

与杨宝成交谈,他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自家儿女的情况,而他最无奈的,也是自己的未来。一说起小孩,明显可以感觉到杨宝成脸上漾起的浅笑,女儿在外地上班,儿子在宣城从事物流,“两个孩子发展的都不错,我也放心了!”

谈到未来,他的表情很茫然。会一直卖水果吗?除了沉默还是沉默,“年纪这么大了,不卖水果能干啥?”

想不想有个固定门面?“谁不想?但是门面的费用太高了,我可承担不起啊。”杨宝成无奈说道。他和很多水果摊贩一样,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宣城周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