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人民网头条正在聚焦安徽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发表时间:01-23 16:32

安徽埃夫特智能机器人手臂灵活运转,用毛笔书写汉字(张俊摄)

从“生态绿洲”到“创新高地”

傻子瓜子、奇瑞汽车、三只松鼠,这三个不同时代的改革创新名片,都诞生于同一座城市——安徽芜湖。浩浩汤汤的长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血与肉,更赋予了它善于因时而变、自我创新的灵性。

背靠长江黄金岸线,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内一片忙碌。

于2015年从上海迁址来到芜湖的酷哇机器人厂房内,码放整齐的机器人行李箱即将被打包发往欧洲。

单从外观上,很难看出它们与普通旅行箱的区别。但在安徽酷哇执行总裁姜广宇的眼里,这可是一只只充满“黑科技”的智能箱子。

“只需站在箱子前按动按钮,箱子就能实现自动跟随,灵活地加速、急转和刹车,佩戴上感应手环,靠近即可开锁,远离即可上锁……”说起自己的研发成果,姜广宇头头是道。

“芜湖做产业,不是简单地拓展一个产业,也不是延伸一条产业链,而是搭建一个产业生态圈。”芜湖市副市长曹哨兵如是说。

记者在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采访时发现,埃夫特智能装备、安徽酷哇、芜湖行健等一批机器人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

不只在芜湖,创新的种子已在江淮大地抽芽吐绿,茁壮成长。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徽给出的答案是,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优势。

2018年,安徽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或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度,装置性能达到新高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3台设备在国际首颗大气和陆地综合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上成功应用;蚌埠玻璃设计院成功拉引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逶迤流淌的长江,恰似安徽的血脉和脊梁,416公里的安徽长江沿岸,汇聚了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和智能语音等优势领域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新、从产业跟跑变市场领跑,安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美丽蜕变。

马鞍山郑蒲港 (陶涛摄)

从“徽商古道”到“黄金水道”

当年,古徽商翻山越岭外出经商,沿新安江往东,溯青弋江北上。留下的一条条“徽商古道”,一端牵着青山环抱的徽商故里,一端连着由他们缔造的商业传奇,不仅成就了一代代徽商,更是对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经济贸易起到重要作用。

昔有徽商古道,今看黄金水道。

如今的安徽,通过打造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的“大通道”格局,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续写徽商新传奇。

2017年7月5日,满载4700吨货物的越南籍“海豚15”号货轮,自印尼布敦岛布通港抵达马鞍山郑蒲港,这标志着郑蒲港码头正式对外籍轮船开放。

除了迎来首条外籍轮进港,当天郑蒲港至上海港外贸内支线、郑蒲港至盘锦港内贸集装箱定期班轮也同步开通。

马鞍山郑蒲港这一皖江北岸最大深水港、水运一类开放口岸、粮食指定入境口岸的建成,不仅为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皖货皖运”增加了新的通道,也有力提升了安徽沿江港口的辐射能力。

与此同时,合肥,这个在过去被看成铁路“局外人”的地方,如今成了全国综合铁路枢纽。短短几年,“米字型”高铁枢纽网基本实现。

依托黄金水道,安徽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从上世纪90年代的“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到后来的东向发展战略,再到加入长三角合作机制,安徽与长三角的参与度、紧密度、融合度不断提升。

作为内陆融入长三角的最前沿,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发展的动作频频,好消息不断。2018年4月,继合肥、芜湖、马鞍山等5座城市之后,安徽铜陵、安庆、池州、宣城4座城市作为新成员加入长三角协调会。紧接着,当年6月,宣城、芜湖、合肥3市签署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

皖江水诗意悠悠,黄梅戏久久回荡。

在郑蒲港的西梁渡口,东梁山、西梁山隔江相对,激宕着“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回响,安徽今天的发展犹如巨轮远航,顺长江之水冲开天门,排闼奔涌,直入大海。(唐维红 杨成 林露 杨高宇 张磊 汪瑞华 王晓飞 张俊)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