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合肥68岁老人多次捐助他人 鼓励受助者“坚强生活”
来源:安徽网 作者: 发表时间:06-15 18:19

2021年4月为“早点妈妈”宋小芳母子捐款 3100 元(点击见详细报道);2022年2月为货车司机吴伟志捐款5000元(点击见详细报道);2022年6月为患病的张德明父子捐款6000元(点击见详细报道)……他就是许连生,一位时刻愿意为别人伸出援手的老人。

6月11日,许连生捐出6000元爱心款。

“我吃了很多苦,创业经历过血本无归的挫折,我觉得都是我的人生财富。”今年68岁的许连生老家在庐江县许桥乡许桥村,如今居住在合肥,他是新安晚报的忠实读者,多次捐助过新安晚报报道过的有困难的人。6月13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对这位老人进行了采访。

谋生:从摆摊卖鞋垫开始

许连生出生在庐江县许桥乡许桥村,只读过三年半的小学, “读到小学四年级上学期,下学期就没再上了。”许连生有兄弟姐妹6个,他是家里的老大,年幼时的许连生曾随家人前往贵池谋生四年,吃了很多苦,也得到过政府的救济和热心人的帮助。1970年,许连生一家从贵池回到庐江许桥村老家务农,生活虽然艰苦,但父母教给了他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精神。1979年,一位从事制药职业的热心人给许连生提供了帮助,许连生跟着这位热心人从事制药原材料供货工作,一直到1989年,逐渐有了一点积蓄。

由于从事制药原材料供货工作常年在外奔波,加上许连生已成家,为了让妻子儿女有个稳定的生活,许连生改行了。1989年,许连生来到合肥买了房子定居了下来,“当时买房300多块一个平方米。”来合肥后,许连生和妻子在合肥大铺头的路边铺上塑料布,从城隍庙进货,开始摆摊卖鞋垫、袜子等物品,并逐渐开始卖衣服,拉着板车零售,以养活一家人。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做,时间可以说明一切。”许连生说。

创业:经历过赔本不气馁

1993年,许连生去北京创业,在街面上先是租了个4平方米的摊位,从服装零售一步步开始,逐渐有了规模。在北京10年的打拼,许连生挣了一笔钱,有几十万。

接着,许连生从北京转战上海创业。2004年起在上海开始从事服装批发工作,但是因为经验欠缺等因素,许连生将在北京赚来的积蓄都亏完了。无奈之下,许连生回到合肥,从熟人处借了本钱又前往上海从头做起,经营了一家店铺进行服装品牌代理、代销,又做了12年。虽然当起了老板,但他不抽烟、不喝酒,坚持给工人做饭吃,装货卸货都是亲力亲为。凭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许连生又挣了点钱。

几十年里,许连生辛辛苦苦养活了一家人,儿子、女儿也顺利完成学业。2016年,许连生回到合肥带孙子。

采访中,许连生表示:他只是侥幸赚两个小钱,但他要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总比花天酒地好。许连生说,他最大的愿望是通过新安晚报认识的那些有困难的人,能够生活幸福, “他们要是生活幸福了,我该多高兴啊。”

寄语:诚信做人,正直做事

谈及自己乐于助人、爱心奉献的行为,许连生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只是赶上了好时代!许连生说,他的捐助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开始,那次他捐助了1万元, “那时我才有了能力,捐了1万块钱,此后的玉树地震、鲁甸地震,我都捐过钱。”此外,许连生也多次资助新安晚报报道过的有困难的人,还资助过考上大学的学生。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和许连生的接触中,发现一个细节:每次给受助对象捐款时,他都用双手把现金交给受捐助者,以体现对受助者的尊重。

采访中,许连生表示他渴望读书,但只读过三年半的书,文化程度低,因此他越来越认识到时间的宝贵, “我喜欢对着字典,多看一些有字的东西,不懂的字对着字典一个一个地查,把有用的记下来,以弥补没读过书的遗憾。”许连生说,他不用智能手机、不用微信。“不是说我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用微信,那些也都不是很难,但我就是想生活简单一些,躲避那些浮华的人际关系,少点外界喧哗,弥补一下过往。”

对于曾帮助过的受助人,许连生寄语: “诚信做人,正直做事,生病有人同情,遇到困难有人帮,倒了有人扶。我说的这些话,这都是我切身的经历。”许连生大叔语重心长地说, “希望他们不要说感激我的话。我只希望他们能治好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让亲人少牵挂,不给国家添负担,坚强生活,这就是最好的感谢。”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