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文化 | 蔺涛:火中淬炼,砚韵悠长
来源:网易 作者: 发表时间:03-18 11:51

晋西南,运城市新绛县光村,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

火在倒焰窑中被点燃,烟气升腾、往复,一个钟头接着一个钟头,需要烧制者小心看护。天气、火势等都会影响窑炉内的温度和气压。窑中究竟可以烧制出何种色泽的砚台,尚未可知。这也是绛州澄泥砚神奇的地方之一,它们历经千锤百炼,才能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朱砂红、鳝鱼黄、蟹壳灰、绿豆青……

蔺涛与《苍龙观海砚》‍

烧制是制作绛州澄泥砚的重要工序之一。制得一方澄泥砚,需经过采泥、澄细、除杂、制坯、烘干、装饰、烧制、抛光等12个主要环节、70余道工序。为掌握、优化各项工序的技术要领,蔺涛曾与父亲蔺永茂付出了大量心力,潜心研究了3000多个日夜。

蔺涛的父亲蔺永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蔺涛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轻工“大国工匠”、202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父子二人共同创建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使这项曾失传约300年的制砚技艺重获新生,让越来越多人领略绛州澄泥砚“坚实如铁,质地细腻,贮墨不涸,历寒不冰,不伤笔,不损毫”的独特魅力。

推动中国砚文化由新绛走向世界,助力家乡文化产业繁荣,三十余载,蔺涛虽饱经风霜,却从未止步。

“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前进”

绛州澄泥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于秦汉,兴于唐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由于种种原因,其制作技艺于明末清初失传。

蔺涛是受父亲蔺永茂影响,一步步踏上研究澄泥砚道路的。蔺永茂深爱美术,曾任新绛县文化馆副馆长,常年躬身于木版年画、面塑、刺绣等众多艺术领域。1968年,蔺涛出生。儿时,他跟着父亲学素描、工笔、篆刻,跟着父亲研读《绛帖》。

1986年,蔺涛自稷山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一名美术老师。这期间,时任新绛县文化馆副馆长的蔺永茂开始担负起新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的职责。父亲常与专家学者考察研究新绛县历史名产,“绛州澄泥砚”走进父亲的视线。

在父亲“耳提面命”下,蔺涛常在工作之余,与父亲一道从各类文献中寻找关于澄泥砚的蛛丝马迹,平稳安然的生活也因对澄泥砚的执着而改变。

原本与绛州澄泥砚相关的历史资料寻得不易,制作技艺方面的记录更是简要稀少。蔺涛和父亲只能从木版年画、刺绣、陶瓷、紫砂壶、石雕等“姊妹”艺术类别中寻求依据、获得灵感。

为了获取原材料,蔺涛和父亲多次沿着汾河,上高崖、入沟底。有一次采泥,河岸突然塌陷,蔺涛整个人掉进河里,所幸河水并不湍急,有惊无险;还有一次在悬崖上挖土,悬崖一侧发生塌陷……

“文献里的只言片语,我们都要去做实验,要证明这句话能不能用,用到哪里,如何改进。而在这些尝试中,就耗费了我们数年时间。”

蔺涛还和父亲寻找烧造砖瓦的老手艺人,向他们请教高温焙烧砖瓦的工序要领。“他们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那可能是很关键的技艺。”

最开始的十年,蔺涛对其中的艰辛几语带过:“我们一直在积累,也没有一分钱的回报,艰难困苦太多,都是熬过来的。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摸索,什么都看不到时,就是低头干活。”

“凤凰涅槃式的成功”

作为“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陶质砚,绛州澄泥砚属于陶瓷,也别于陶瓷,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在烧制过程中,稍有不慎,便难有成功之作,故珍品更加珍贵难得。

明代陈继儒《珍珠船》曾有载:“绛县人善制澄泥,缝绢袋致汾水中,逾年而取之,陶为砚,水不涸。”在新绛县内数丈高的古河床断崖层处寻得较为理想的泥土后,蔺涛和父亲改进了绢袋过滤的方式,改为沉积层取泥,再经过淘洗过滤,确保泥质细腻。他们通过实验方法,分析泥质,并尝试调配砚泥原料,所得泥土,比面粉还要细。接着,是经过上百次揉泥排出气泡,增加致密度,然后是半年以上的封闭陈腐,再去阴干、雕刻、打磨。

到了最为关键的烧制阶段,蔺涛和父亲最初只能从烧制泥片开始尝试。“我们了解到景德镇烧瓷的时候,‘看火’是烧制阶段最关键的事,主要由把桩师傅掌控。按照景德镇的传统,即使瓷器烧坏了,也不能怪把桩师傅,这就可以想象把桩师傅的不易和烧制的艰难。”

为掌握这项“五行交融”的艺术,建窑、添柴、开窑……蔺涛和父亲反复尝试、琢磨、领悟其中的门道和技巧。烧制好之后,还需浸入水中,再用水砂纸细细打磨。

从1986年蔺涛与父亲共同建立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至1991年8月,他们成功烧制出三方简易成品砚台,终于掌握形成了原材料、制窑、火候等一整套绛州澄泥砚制作焙烧工艺。

蔺涛的爱人解玉霞是蔺涛读师范时的同学,一直目睹丈夫和公公对澄泥砚的辛苦投入。她担负起家里日常繁琐的生活、同时兼顾自己的工作,后来加入到这支单薄的制砚队伍中。

1993年,蔺永茂、蔺涛带着烧制好的成品澄泥砚寻找专家鉴定并获得认可,后在当年的《中国文房四宝》杂志上,一展绛州澄泥砚的风姿,这也标志着绛州澄泥砚从技艺失传,到重现光彩。

蔺涛感叹:“火里求财难。”绛州澄泥砚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达一年,成品率低,珍惜品相更是凤毛麟角。从1991年至2000年,蔺涛仍在不断提升工艺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努力逼近更高的成品率。从最初只有4%的成品率,到目前提升至30%、精品率不到8%,这背后是功力的沉淀与意志的较量。

1994年,蔺永茂、蔺涛带着新制成的绛州澄泥砚,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一举斩获金奖。该砚台后由天津艺术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当时,专家评委评价这方砚台“取之于古人之道而胜于古人之品”。“这是里程碑式的荣誉,给了我坚定干下去的信心!”蔺涛仍记得当时的振奋。

2006年,蔺涛与父亲蔺永茂同时被授予“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7月,蔺氏父子双双荣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从与父亲一道摸索制砚工艺,到不断汲取灵感,设计出独具个人风格表达的砚台作品,蔺涛形容这是“凤凰涅槃式的成功”。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蔺涛还研制开发出“石品花纹”,更加丰富了绛州澄泥砚的意蕴。

令蔺涛自豪的是,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我国砚台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在接下来的十年,蔺涛的砚作六次六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蔺涛回忆,每次参加作品申报,“都对我们整体制砚水平的提升有莫大帮助”。

在获得“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的六件作品中,蔺涛对设计《和平砚》时的探索与创意历历在目。他先后构思20余款设计并烧制成功,但成品效果总不能令他满意。从1998年以“和平”为立意,到2005年正式完成设计,他毫不妥协,步步精进。其中关于“和平鸽”的设计,他多次修改打磨,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张戏票中获得灵感,才有了最终灵动的和平鸽飞舞于砚台之上。

“做精、做尖、做绝”

制作澄泥砚近40年,蔺涛坦言虽没有攒下太多钱,但更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是建立打造“绛州澄泥砚”品牌与锻造出一支杰出团队。

“相比于端砚、歙砚等石雕砚,其采石、画图、雕刻等可由个人独立完成,但对于澄泥砚来说,工序繁杂、耗时久,更需要团队协作,如同接力棒一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早在1995年左右,蔺涛和解玉霞就明确,要想将绛州澄泥砚推向更广阔平台,需要培养青年一代的技艺传承人。

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的生产基地就设立在蔺涛的家乡新绛县光村。蔺涛、解玉霞从家乡附近的村镇招收年轻人和没有工作的妇女。许多人读完初中后或走向社会、或走入家庭,一开始只想着多挣些钱。蔺涛总鼓励他们要眼光长远,要熬得住、坐得住冷板凳,用心学好一门功夫。

研制所内,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每名学徒从掌握一道工序做起。蔺涛认为:“掌握太多工序会分神,能把关注点集中到一道工序上,把这一个步骤做精、做尖、做绝,就已经很不容易。”

自从带了徒弟,蔺涛觉得责任更重,要为徒弟们的未来负责。他常“逼着”他们看书。蔺涛自己酷爱学习和读书,家里藏书满墙。“我们的思想、理念一直在前进,要多读多看、旧书新读,会不断有新灵感冒出来。”

蔺涛带着团队成员参加各种展会、比赛,由公司出资,让大家参加培训、考职称。有徒弟曾和蔺涛吐槽:“花那么多钱干啥,我们听不懂。”蔺涛坚持道:“去学学,去听听,哪怕一句话对你有用就行,慢慢积累。”

在培养人才方面,蔺涛有着极大耐心。这些年日积月累,蔺涛不仅带出了一支制砚队伍,部分员工的工龄达到20年,有的成员还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团队成员范有良家里困难、负担重,在蔺涛的培养和支持下,范有良度过了人生低谷期,在2020年获得全国砚雕技能大赛第28名,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技术能手;2023年被授予河东工匠、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已成长为团队骨干和行业排头兵。

蔺涛的儿子蔺霄麟也在家人影响下,对制砚产生浓厚兴趣,2019年从韩国国民大学陶瓷工艺系毕业后,加入制砚所。蔺霄麟回国后创新调整窑温及窑内气氛,将澄泥砚过去的3种颜色,增至8种。蔺霄麟设计的“云水系列”砚、“滴水藏海”砚分别获得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产业博览会金奖和“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在文创设计、品牌推广、电商直播,蔺霄麟投注着青年视角、创新力量,以及对推介澄泥砚的坚持与热忱。

无论是对于蔺霄麟,还是团队中其他成员,蔺涛非常鼓励他们积极创新,从设计、雕刻等角度实践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有些偏门,越来越多徒弟肯跟着我们传承这项技艺,能把青春热血都奉献在这个事业上来,这让我特别感动。”蔺涛说。

目前,蔺涛团队中,有荣获全国文房四宝行业技术能手2人,全国澄泥砚行业雕刻技术能手2人,全国砚雕技能竞赛优秀选手8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3人,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6人,三晋巧姐6人,运城市劳动模范1人,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助理工艺美术师24人等。

“艺术当歌时代”

近些年,蔺涛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元。他带领团队先后自主开发数十个系列、上千个绛州澄泥砚品种。在深耕传统文化领域的同时,他将红色文化融于创作。2018年,他设计制作“中国梦”主题砚台,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岗村、南湖革命纪念馆捐赠;2021年,他精心制作“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主题砚台,并向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捐赠……

三代人匠心传承(从右向左依次为蔺涛、蔺永茂、蔺霄麟)

为讲好山西故事,蔺涛设计山西“一县一砚”系列,将家乡人文、历史、名胜等以砚语言讲述。从策划、研究,再到设计、制作,蔺涛用了10年,终于在2023年5月,完成山西省117个县(市、区)的砚台制作。

蔺涛说:“我一直都认为,艺术当歌时代。我也总愿意自我加码,这是一种朴素的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2000年,他带着设计的澄泥砚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春节庆祝活动,后又将绛州澄泥砚销往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蔺涛说,他出国的次数越多,越能感受到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世界从不安宁,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度,要心怀感恩,有很多人在奉献、在付出。对祖国、对党的热爱,我都表达在砚台之中了。”

2010年,新绛县荣膺“中国澄泥砚之都”称号。在新绛县委县政府支持下,2012年,由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投资承建的中国绛州澄泥砚文化园破土动工。

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先后获评首批中国文房四宝技艺研学基地、非遗大师工作室、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街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传承基地等多项荣誉。

漫步于古意盎然的绛州澄泥砚文化园,绛州澄泥砚、鼓乐、云雕、木版年画、仿古青铜器、宫灯、玉雕、石雕、烫烙画、拨金漆画、面塑、刺绣等20余种非遗文化产品技艺在此展示。蔺涛希望接下来通过三期的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新绛文脉传承点”和“新绛会客厅”,让国内外友人更好地体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一种引领和示范”

新绛县以澄泥砚之名,让这个小镇近年来更加闻名遐迩。新绛县原本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唐代诗人王之涣、著名山水画家高克明等名家皆为新绛人。而蔺永茂、蔺涛的出生地新绛县光村,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蔺涛介绍:“村中古民居比比皆是,千年古刹、名碑等资源丰富,虽然经历过严重破坏,但众多遗迹尚存。像光村这样的,集几大家族、几十座宅院、几十处盛景、几十种文化于一村的,实属罕见,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履职山西省人大代表、运城市政协常委以来,蔺涛积极参政议政,在“旅游兴县”、建立“旅游名城”方面,提出诸多思考与建言。他曾提出推动光村申请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议,在2010年,光村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看着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古韵与新意相得益彰,蔺涛感叹,这就是值得骄傲的幸福时刻。

截至今年1月,在新绛,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多达724处,而新绛有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其中的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30项、县级项目32项,新绛全县有各类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4位。蔺涛认为,进一步推动非遗研学、打造研学基地,对古城活化将发挥重要作用。在今年山西省两会期间,遵循着“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蔺涛在推动千年古城的进一步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从政策统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蔺涛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推介中国砚文化。关于匠心传承与引领,蔺涛认为:“不用去处处教人如何去做,而是心怀理想,低头做事,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这就是一种引领和示范。”

未来,蔺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未来助力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推动包括绛州澄泥砚在内的中国所有砚种,以“中国砚台”的形式,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靳琼靓】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