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促消费再加力,长三角频出招
来源:澎拜新闻·长三角日报 作者:记者 潘洁 发表时间:08-10 08:25

随着各地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今年上半年,长三角消费数据较第一季度有了大幅攀升。

今年1月至6月,江苏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049.6亿元,同比增长10.0%,继续“领跑”长三角;上海、浙江和安徽,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7.56亿元、15460亿元、11528.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5%、9.1%和7.3%。

促消费活动频出,推动消费“回温”

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长三角消费复苏态势喜人。

从增速来看,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最高,达到23.5%;江苏、浙江、安徽分别增长10%、9.1%和7.3%。

“今年以来,长三角整体消费市场回暖态势令人振奋,同时,各地消费市场的增长势头也不俗。”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海消费增长达到23.5%,与去年低基数效应叠加政策提振消费有关,也充分印证了上海消费市场的活力和韧性。江苏历来是消费大省,消零总额继续领跑符合预期的,而浙江、安徽同样保持不错的增长势头。

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的实力仍然强大,今年五一、端午假期和暑假期间,上海均位列国内最热出游目的地之一,上半年的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1.8%、13.3%和12.1%。

江苏、浙江的住宿餐饮业在服务业中同比增长最为突出,江苏、安徽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恢复,其中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增长均超一倍,居民出行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收入也都同比增长超两位数。

“这再次印证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市场活力最旺盛,消费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为上半年国民经济复苏,以及消费整体回暖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付一夫进一步表示,“消费数据一路看涨,还与各地频推的消费‘福利’有密切关联。”

记者了解到,“五五购物节”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促消费的标杆。今年,第四届上海“五五购物节”,从4月29日到6月30日,上海全市线下消费日均71.3亿元,较去年购物节同期增长16.2%;全市网络零售额日均47.7亿元,较去年购物节同期增长16.6%。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季、国际美妆节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了今年上海的消费新活力,也进一步加快了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步伐。

江苏亮眼的“成绩单”也离不开各地“大礼包”。记者从江苏省商务厅了解到,上半年,江苏通过整合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商业资源,结合各地特色,推出“一市一主题”活动。

“比如,作为2023南京国际消费节的首季活动,南京举办“宁享好时光”春季活动,8000家企业参与让利。无锡开展“太湖购物节”活动,其中春季活动期间推出总额超4000万元的惠民消费券。”付一夫告诉记者,此外,苏州充分利用了和上海之间的距离优势,沪苏联动举办了“五五购物节”。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上海市民游客到苏州消费,还针对上海市民发放文旅消费券100万元。

为促进消费回暖,浙江多地发放一定消费券。据杭州市商务局数据,余杭、富阳、滨江等区积极开展平台消费激励活动,上半年共发放平台消费券5760万元(企业配套近1亿元),拉动社零24.9亿元。宁波在上半年开展了消费促进月活动,消费券同步精准发放到商贸、文旅、体育等全业态,全力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

此外,根据安徽省商务厅数据,截至6月24日,安徽各地今年已累计发放消费券2.97亿元,拉动了安徽上半年的消费数据。

文旅市场“有喜有忧”

记者看到,上半年,长三角各地的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三省一市凭借地理优势,来往“做客”频率的增加,拉动了各地的文旅消费。

银联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上半年的几大重要节日,长三角来沪消费占外来消费比重较高。春节期间,上海外来消费发生消费金额为76.6亿元,江苏、浙江、安徽消费人次位居前三位。“五一”期间,上海外来消费发生消费金额为148亿元,苏浙皖三地消费人次占比超三成。其中,江苏、浙江客群消费人次,分列外来消费的第一和第三位。在端午节期间,上海外来消费发生消费金额为79.7亿元,江苏、浙江人次位居前两位。

再看“五一”期间和端午节假期期间,杭州分别接待外地来杭游客635.52万人和243.9万人,从客源地看,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上海、江苏、安徽。

上海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162家博物馆和98家美术馆举办展览670余场,接待观众近150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2万余场,观众近1200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8.32亿元。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认为,上半年,国内文旅市场保持了强劲的复苏势头,住宿餐饮等行业表现显著优于国民经济大盘。暑期旅游旺季如期到来,亲子游、家庭游等细分市场表现强劲,文旅消费需求旺盛,部分热门目的地的优质文旅服务供不应求。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复苏”的旅游市场,虽然出行人数增加了,但人均花在旅游上的钱却并未增加。

“无论五一、端午假期,还是暑期旅游,旅游消费数据总体并不那么可观,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付一夫直言,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虽然出行人次有着明显提升,甚至比疫情之前还要高,但人均消费支出却少了,说明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愿意出行,但花钱更节俭,也更倾向于穷游,这和居民消费信心还未完全恢复有直接关系。

付一夫分析称,根源在于虽然当下疫情影响因素已经趋于消除,但疫情使得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疤痕效应”依然存在,修复需要足够的时间,所以短期内,大家的消费意愿和信心仍显不足,造成消费数据稍显偏弱,这背后是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不足,因此,现阶段要提振消费,最根本还是要恢复人们消费的信心,进一步挖掘和扩大居民内需的潜力,这也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将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下半年首要任务并强调“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政策导向相契合。

“只有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疤痕效应才会逐渐平复。”付一夫进一步指出,未来,如何提升居民收入,发展是硬道理,关键还是要盘活市场,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企业,特别是促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毕竟他们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让更多人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扩大消费,反过来又推动了企业扩大生产,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依靠减税降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负担,比如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或者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来迎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积极改善营商环境,通过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稳定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预期,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扩大生产和投资。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