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年结硕果 阔步再向前
来源:看看新闻 作者:李瑶 发表时间:11-07 08:57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响应中央号召,一起推动园区跨省合作,科创走廊共建、科技资源共享;一起防控大气污染、治理湖泊河道,建设美丽大花园;长三角基础设施加速实现互动互联,一起打造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不断提升“长三角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下好同一盘棋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沪苏浙皖“大合唱”让1+3>4,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增加到8个,数量约占全国1/3。据预测,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有可能会接近31万亿元,5年净增量达10万亿元。

此外,2022年长三角外贸规模创下新高,进出口额达15.1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全国进出口总值比重高达35.8%。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一体化的战略引领,更为这一区域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一个直观的体验是,5年间长三角夜间灯光指数增长了57.24%,连接城市的灯光带越来越密集。

“国家赋予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及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应该说,这五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如此点评。

在叶建亮看来,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一是得益于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标准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二则因为三省一市建立起“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即以三省一市领导人座谈会为代表的“决策层”,以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为代表的协调层、以“长三办”以及重点专项合作组为代表的“执行层”,三个层级各司其职,协调推进,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当然,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原本基础就比较好,“地理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补”。

从创新链到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哪些发力点?

上海是开放前沿、创新高地,江苏实体经济强劲,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拥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厚积薄发的科技资源……如何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答题”。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创新处于核心地位。对此,叶建亮指出,长三角区域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等诸多优势,伴随着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各地对接需求,聚拢要素,联合攻关,聚集了一批领先的创新链和创新平台。

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聚合战略科技力量,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串起创新链……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到9.47%,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4万余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高水平科技供给有效支撑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创新链到产业链,近5年来,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携手打造起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形成产业协作一体化新格局。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地区约占四成。

今年5月28日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的国产大飞机C919,擦亮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名牌。事实上,在中国商飞带动下,仅G60科创走廊沿线的九城(区),就有千家企业被纳入大飞机产业链,共同发展。

在合肥,比亚迪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并在蚌埠、滁州、阜阳等地设立了动力电池、电池材料、高压电器、线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基地,基本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

而叶建亮认为,当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经济、科技及安全等领域都在深刻调整,面对外部挑战新要求,长三角要在集成电路、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夯实基础、潜心发力,取得更大成绩来引领国家创新,稳定供产业链,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使命的题中之义。

共建民生“幸福圈”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交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标志。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跨区域的人流往来。

今年9月28日,南京到上海的第二条城际高速铁路——沪宁沿江高铁正式投入运营。这条高铁将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7个“百强县(市、区)”如珠玉般串起,将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部分县域融入沪宁“1小时交通圈”。

6月24日,苏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通,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感换乘,跨省市轨道交通系统深度互联互通,在国内尚属首次。从此,早餐在苏州吃奥灶面,中午品阳澄湖大闸蟹,晚上在上海迪士尼赏烟花,只需一张地铁票就能无缝连接“双城生活”。

近5年来,高铁轨道不断延伸、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公众跨省一卡通行、交通管理跨区域联通……让长三角区域的互联互通,更为便捷,很多此前的“断头路”,“堵塞点”被一一打通。

在叶建亮看来,近年来长三角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也给予“长三角居民”最多贴身感受,同城效应日益显现。

而他认为,下一步一方面要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突出不同交通方式间的优化、衔接、融合与协调,“整合港口、铁路、航空乃至公路等,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分工和产业链条的嵌入,比如和‘一带一路’衔接等”。另一方面,基于交通互联互通的都市圈,要强化产业链优势互补,构建良好的产业协同分工的生态体系,“比如嘉兴正在建的第二个机场,它是‘客货并举、以货为主’,就是助力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物流节点、枢纽”。

除了交通“同城化”,对2.37亿“长三角居民”来说,一体化发展的最直观感受,还来自是生活“品质化”,即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跨省申领身份证、跨省户口迁移、跨省就医、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在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诸多领域,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创新举措,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

其中,长三角在全国率先启动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41座城市的1.5万余家医疗机构,均可跨省直接结算,累计惠及1300万人次。

叶建亮认为,未来人才流通将愈发频繁,人才流通本身意味着非常重要的资源优化配置,将极大地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而为了促进人才流通、人尽其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区域紧密结合的公共服务,作为相应的配套,“比如随迁小孩的就学问题,比如纳税地和享用公共服务地错位产生的收支矛盾如何来解决,等等”,在叶建亮看来,这些都是未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在机制提升上进行创新的“必答题”。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