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央视《美丽家园》栏目带你走进非遗泾县
来源:诗意宣城 作者: 发表时间:04-22 16:50

·播出平台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

·播出栏目

《美丽家园》栏目

·播出时间

4月22日星期四  06:45-07:00

4月22日星期四  12:15-12:30


走进非遗 泾县记忆

由泾县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央电视台《美丽家园》栏目精心打造的【诗意家园 遇见泾县】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这里物华天宝,地腴物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无尽的潜力,涌动着奋进的渴望;这里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在历史中婉转前行,涌现出许多时代契机,留下了光耀世界的文化传承;这里,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与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缩影,共生共长,薪火绵延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美丽家园》栏目走进“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笔之乡”“中国木梳之乡”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感受泾县匠心,筑梦传承。

黄山北麓,阳光和煦,山林平静,碧绿之上,是大自然的呼吸。青弋江在两条葱茏的山脉之间,冲刷出了一片肥美的河谷,成就了“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泾县。诗人李白盛赞“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

泾县山河秀丽,岁月辉煌,昔时属宣州府管辖,自汉初置县,迄今有2100多年,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是中国宣纸的源产地,泾县特有适宜的造纸材料和文化底蕴,是培养技艺非凡匠人的重要条件。

丁家桥镇小岭村,曹一松和家人们正在进行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宣纸帘制作。宣纸帘是捞制宣纸的必备工具。一根根苦竹在这里,准备重新排列组合。苦竹纹理直,便于取材,易于剖成竹篾,不易腐烂、不吃水,又经济,是宣纸帘制作的理想材料。反复抽丝绕线,最后编帘漆帘,4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制作,需要极其耐心,容不得半点马虎。宣纸帘的制作工艺,决定了捞制宣纸质量的好坏,2017年,宣纸帘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后山村的清晨,犹如晨钟般的打铁声,宋朝末年至今从未停止过,点炉、裁铁、轧钢、淬火,传承人俞宋桃重复着每天的工作。后山剪刀,宣纸裁边的重要工具,也是一刀刀宣纸计量单位的由来。后山剪刀硬可断铁软可剪棉,曾盛极一时。前期,后山剪刀主要以方口沉重的宣纸剪为主,经过传承创新,种类逐渐繁多,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被誉为“天下第一剪”。

宣笔,是中国古代传统文房四宝之首,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技艺传承历史。泾县唐代隶属宣州总管府管辖,所产宣笔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是全国三大名笔之一,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的底蕴和独有的魅力,使宣笔备受世人青睐,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宣笔的制作需经过选料、脱脂、水盒、修毛、装套、刻字等6大工序以及100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心加工制成,极为复杂。宣笔,笔毫软硬适宜,书写流利,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制作考究,具有显著的工艺价值。

传统的手工艺发展是劳动人民自然与人生中积累的文化瑰宝,江南地区自古降水丰沛,伞是老百姓必备的生活用品。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尤以孤峰制伞最为有名,选用当地朝阳山岗中五年以上老毛竹做伞骨、精选上等硬材做伞芦、纯棉布或丝绸经天然的桐油及辅料熬制后涂于伞面。郑国民,中国油布伞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祖辈几代人都以制伞为生,郑国民是第六代传人。

古往今来,生活用品,总能非常自然的延续传承及发扬光大。榔桥木梳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国华,把榔桥木梳把徽雕和木梳结合,做工细腻,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健康,本身也是值得赏玩的艺术品。榔桥木梳已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并与宣纸、宣笔、桃花潭成为推广泾县文化的四大品牌。

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王玉林四十多年来研究制陶,不断寻求进步过程。扎实的制陶技艺,是日用品转向工艺品制作的基础。王玉林将千年龙窑产能优化,将落后的量产转变为定制产品,使陈旧的外观与艺术学院结合,让巨大的陶器备受欢迎,制陶这门夕阳产业也逐步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泥与火的艺术,在历史上绽放出的光彩,炫目斑斓,花砖作为泥与火的另一种形式。区别于传统徽州建筑,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泾县茂林镇却大量使用带有青白色纹路的花砖作墙体或装饰,这种砖装饰的墙面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因其采用茂林当地特有的“油黄土”和“冷水土”烧制而成,故而得名“花砖”。近年来,在当地非遗主管部门的扶持下,纪建新不断学习和实验,消失了近60年的花砖制作技艺,终于“重见天日”。

随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泾县将非遗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非遗场馆和设施融入旅游线路。徽文化研学之旅(宣纸、宣笔)入选全国十二条非遗主题路线。推出一批网红非遗空间,将其融入旅游线路。建设了宣纸文化园、“三兔”宣笔文化园,云岭锅巴,红旅小镇等36个最佳摄影点,将宣纸、宣笔、木梳、油布伞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丰富节日文化生活。每年举办桃花潭龙舟赛,融龙舟,踏歌等传统文化于一体,形成龙舟品牌文化特色。结合自行车邀请赛、“油菜花”马拉松、长三角首届汽摩联赛等赛事。

泾县文化与旅游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编制了《泾县非遗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泾县非遗品牌文创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全市出台了非遗扶持奖励暂行办法。从优化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到筑牢了文化自信的基础;从打造社会化运行为主强劲引擎,到拉紧产业化经营为主的共同纽带;从“非遗”创新中拓宽人民群众“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再到非遗与旅游产业共生共长的合作网络。让更多的游客走近泾县,欣赏泾县美景,了解泾县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进非遗,

留住记忆。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