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这样一群老人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1-02 23:23



编者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在咱们宣城,其实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们忙忙碌碌、奔波在城际之间———她们老有所为;她们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为了同一个目标,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聚集在了一起,将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通过种种形式呈现在广大市民的眼前———她们老有所乐;他们有的腿脚不能动弹,有的行动不能自如,有的生活不能自理,但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他们觉得晚年的生活幸福比蜜甜———他们老有所养。
    重阳节前夕,记者兵分三路,走访了宣城市敬亭山诗词学会、宣城市‘俏妈妈’艺术团和宁国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三个群体里的老人。让人欣喜的是,这群老人中:有的觉得生活中有诗词做伴,日子过得比以前充实多了;有的认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比从前更加丰富多彩了;有的觉得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因为,他们嘴角边每天都挂着微笑……


宣城市老年大学的学员们集中学习皖南花鼓戏

老有所为 为赋新词不说愁
    登敬亭山的时候,诗情画意的人们往往想起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还有谢朓的《祀敬亭山春雨》:“青鸟飞层隙,赤鲤泳澜隈。”可以被勾起的诗情还有很多,在素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历代300多位文人雅士留下了1000多首(篇)诗词。宣城有这样一群老人,为“江南诗地”古典文化的传承做着贡献,他们成立了在皖南颇有影响的敬亭山诗词学会。


新书出版后,老人们在一起谈论不休

为文化传承做贡献
    今年,敬亭山诗词学会举行了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仪式。从1989年到现在,学会会员已经发展到400多人。这群平均年龄在73岁、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深厚情节的老人,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化的宣传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他们活跃在以宣城为中心的皖南各县市区,会员们也都来自各地,从省内各市县到全国各地,还有海外华侨也都参加学会并积极向诗刊投稿。
   “我们学会不仅要弘扬传统文化,还要发展现代文化,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祖国和党。”说起敬亭山诗词学会,学会会长王鸿树老人笑得很自豪,“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社会。”学会已经多次在宣城各中小学举行诗词吟唱会。学会里的老人们吟唱着自己创作的古体诗或是现代诗,希望文化在吟唱中得以传承与弘扬。每逢节日或是重大庆典日,吟唱会是学会的“必答题”。10月29日,学会还组织会员前往水东进行登高采风。
    《敬亭山诗词》是敬亭山诗词学会自己的诗刊。协会成立以来,诗刊已经出刊31期了。从一年一期的竖订本,到现在一年两期的横排排版,诗刊随着学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4年开始,学会开始着手《敬亭古今吟萃》的编写,从资料收集到筛选与编排,如今终于正式出版了。该书荟萃了历代诗人就宣城人文自然风光所作的诗词作品,姊妹篇《敬亭古今楹联》也随后出版。这两本书的出版均受到了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老有所为,无私奉献
    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大部分都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他们老有所为、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可贵。学会的日常工作,每期诗刊的审稿、出刊、发行,《敬亭古今吟萃》《敬亭古今楹联》资料的查阅、编纂、校对、出版等,学会编委和理事们都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并且分文不取,从不计较报酬。
    在学会的办公室,每天都有人轮流值班、处理日常事务。群众反映说,“不是机关像机关,天天有人在值班”。学会诗刊每期从审编到校对到出刊都是编委们不分寒冬和酷暑,加班加点完成的。在编纂《敬亭古今吟萃》和《敬亭古今楹联》两本书时,主编和编委们从查阅资料到编纂校对共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废寝忘食,节假日也不休息,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从未取过一分钱报酬。大家一致认为,能够为弘扬传统先进文化,为三个文明建设多做一份贡献,他们感到很自豪。
    会长王鸿树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20年来,会员共同的努力使得学会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