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家庭农场“郎溪模式”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16 09:01
家庭农场:让田野充满希望……
——关注家庭农场“郎溪模式”系列报道之一


    开栏的话: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凸显。

    而在我市郎溪县,家庭农场早就破土而出,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并成为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五种模式”之一。

    8月上旬,本报派出专题报道组冒着酷暑高温,两赴郎溪,走进一户户家庭农场深入采访,透视发展脉络,解析示范样本,探究“郎溪模式”背后的魅力。即日起,本报推出“关注家庭农场‘郎溪模式’系列报道”,敬请关注。(栏目统筹:倪欧生)

图为郎溪县建平镇艺和苗木家庭农场。

  今年的3月7日,郎溪县凌笪乡钱桥村“钱晨茶叶种植家庭农场”的女主人姚维荣可谓风光无限。

  这一天,她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聚焦两会·见证履职》的栏目中,通过荧屏,向全国电视观众介绍自己是如何经营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不仅让姚维荣露了脸,更让郎溪闻名遐迩。

  如今,郎溪家庭农场和浙江宁波、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被列为全国“家庭农场”的五种模式。

  郎溪家庭农场到底有什么样魅力,能成为全国闻名的典型模式?在赤日炎炎的8月,我们走进了郎溪广袤的农村,一探奥秘。

  历程——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条件成熟,家庭农场的发展成为农民自主自愿的选择

  家庭农场,虽然直到今年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地位凸显,但在郎溪,可算不上是“新生事物”。

  早在2001年,郎溪就有了第一家家庭农场——绿丰家庭农场。

  农场的创办人叫严虎,现在是县家庭农场协会秘书长。2001年6月,他在郎溪十字镇承包了100多亩抛荒的农田,从事规模化种植。在这100多亩的耕地上,严虎不仅进行了水稻、小麦的规模化种植,还自主地进行着西瓜良种的研究培育。

  绿丰的示范作用,让周边的农民看到了家庭农场的效益。有了第一家,就有了第二家、第三家……谈及家庭农场的破土而出,严虎说,“郎溪家庭农场的出现,是农民对农业生产方式自主选择的结果。”

  不过,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叫做——“家庭农场”。

  到底什么是家庭农场?郎溪县农委副主任戴华芹给出的解释是:家庭农场有三个显著特征——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

  对号入座,我们发现,郎溪正是有了合适的土壤,才孕育出了今天的“果实”。

  郎溪是一个农业大县,但多年来农业经济一直呈粗放式发展,土地的生产效率较低。加之城镇化的发展和紧邻苏浙沪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数以万计的青壮农民外出打工。因此,被抛荒和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多。曾经,县城南乡原新埂村有2000亩耕地抛荒就达800亩,占土地总量的近一半。

  谁来种田?成为一个问题。

  县家庭农场协会会长陈金宝,曾多年在县农委工作,对家庭农场的来龙去脉烂熟于心。他认为,郎溪家庭农场的出现有两个基础,“一方面,土地的闲置抛荒,使一些农民家庭有了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直接收益的愿望,这让土地的相对集中有了客观条件,也让适度规模种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一些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想要依赖土地致富,就需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把种养面积适度扩大到能够致富的规模。”

  当双方的意愿一拍即合,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便应运而生。

  2005年,凌笪乡钱桥村的姚维荣流转了365亩土地,创办钱晨茶叶种植家庭农场;2008年,建平镇精忠村严新平带领两兄弟承包30多亩农场,创办鑫源蛋鸡家庭农场;2010年,涛城镇凤河村孙治国创办景明艳水产养殖家庭农场;2012年,涛城镇黄墅村关明和流转土地330亩,创办了明和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建平镇南山村汤家冲村民组返乡村民傅和平流转林地515亩,创办了艺和苗木种植家庭农场……

  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这支队伍中,郎溪县委县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引导扶持,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郎川大地。

  截至今年7月底,郎溪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了363家。

  成效——

  收入成倍增长、广泛运用农技、带动周边致富,郎溪家庭农场凸显三大主要成效

  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农民为何纷纷选择了家庭农场?它的魅力何在?

  在县农委主任包德平看来,这正是因为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经营模式。

  而这,都在家庭农场结出的硕果中一一体现。

  成效一:增收打开了“致富门”

  家庭农场的成效,最显著也是最为直接的,就是农民增收。

  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强大引擎。

  “强大”,有据可依。在对216个家庭农场的调查中显示,2012年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28910元,是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2倍。

其实,这是一个偏保守的数字。很多家庭农场实际收入的增长比,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比打工更赚钱。”这是建平镇艺和苗木种植家庭农场场主傅和平的亲身体会。

  他原先在江苏无锡打工,后来做点小生意,一年的收入约在十万元左右。2011年,他发现了一个大商机——种植苗木花卉。“苏浙地区城市建设绿化所需的苗木供应量大,当地的供应商们苦于苗圃基地不够,没地方种了!”他说,“我一听这话,马上想到,我老家就是林地多呀!”

  这个在外闯荡多年的小伙子,就这样回到了家乡建平镇南山村,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以创办家庭农场的形式来种植花卉苗木。2012年,他从亲戚和周边40户农户手上流转了515亩的林地,种起了各种花卉苗木。

  当我们来到这里,已是郁郁葱葱。傅和平指着对面的林地,笑呵呵地说,“这都是我承包的山场,种了有1万棵红枫、3万棵樱花树、1万棵紫薇、1500棵桂花、几百棵香樟等等十多个品种,总共近10万棵苗木。”

  “树木收益要三五年的时间,现在还没有显现。”由于种植初期投入较大,傅和平想到发展林下经济,发挥土地的综合效益。今年,他就和广德振扬中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订单生产协议,在林间套种了200亩白术等中药材。据傅和平保守地估计,今年光中药材产值就可达200万元,利润可达120万元。

  谈到今后苗木将带来的收入,傅和平算了笔账:2012年,30元一棵树种下去,等长成小树苗,或许就可以卖300元一棵,再长大点,或许就是3000元,树木越大,收益越高。

  2013年,在对全县239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显示:年总收益均超过5万元,其中年收益5万-10万元的27个,占11.4%;10万-50万元的174个,占63%;50万-100万元的31个,占17.6%;100万元以上的,占8%。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家庭农场为农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致富之门”。

  成效二:农技推广的“先锋队”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它已成为农业科技集成运用的新平台。

  “家庭农场的成员之间拥有血缘、感情等一系列纽带,更易形成共同目标和行为一致性。”陈金宝会长当了多年的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对于家庭农场在农技推广应用中的“龙头”作用,有深刻的体会:

  “对于经营三五亩农田、‘势单力薄’的农户来说,很多新品种、新技术需要投入,他们因自身条件所限,兴趣不大。”他说,“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场主们却不一样,他们愿意主动尝试农业新科技,让土地效益最大化、生产效率最大化。”

  郎溪第一个家庭农场——绿丰家庭农场,就是最佳的例证。

  严虎介绍说,“绿丰”曾连续三年研究试验西瓜品种,自行开发选育的西瓜新品种‘绿甜10号’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认定,获得了2007年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不仅如此,“绿丰”还连续两年实施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栽培展示;并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秸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和免耕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农药的使用技术等。“家庭农场有这个实力研究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在“绿丰”的带动下,周边农户对新技术认识、掌握和运用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全家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农场上,农技的推广和应用就更加容易。”包德平主任认为,农技推广应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增产增收,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农药的滥用,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农业污染,也保障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安全。

  在郎溪从事家禽养殖的家庭农场中,鑫源蛋鸡家庭农场是规模最大、技术最高的一家。仅去年,农场主严新平就投入了30多万元购置设备。对于严新平来说,家庭农场发展要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增加利润,下一步,就是朝着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科技化的方向迈进。

  可见,家庭农场在农技推广中,扮演了“先锋队”的角色,更是郎溪农业科技实力整体提升的基石。

  成效三:示范引领的“带路人”

  家庭农场不仅自己红红火火,更带动了一批农户增产增收。

  就拿艺和农场来说,自打这里变成了苗木基地,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对苗木有了兴趣,委托傅和平进树苗,把自家房前屋后都种得满满当当。傅和平也乐意帮这个忙,他觉得,“种得多当然是规模出效益,而且可以丰富树种结构,便于市场的选择。”

  在鑫源蛋鸡家庭农场,示范“带路”效应更是明显。

  这间农场的创办人严新平,本就是华中农业科技大学的高材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2008年,他从无锡回到老家建平镇创办了鑫源蛋鸡家庭农场,他说,最初想的很简单,“两个弟弟都在家务农,总想带着他们一起干点事,至少改善家里的生活。”

  严新平的农场起步就高,建设标准、养殖技术在全县领先,经过5年创业,现在,鑫源已是郎溪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蛋鸡养殖场。蛋鸡数量已有7.5万只,年销售商品蛋21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去年,农场盈利近100万元,他笑着说,“两个弟弟跟着我干,家庭年收入都翻了4倍。”

  在“鑫源”的引领下,周边35户农户加入了蛋鸡规模养殖的行列。严新平成了名副其实的“带路人”,“鑫源”不仅为农户们提供鸡苗和自配的优质饲料,还免费为他们进行鸡病防疫,促使他们蛋鸡养殖数量达到了6万只。他自豪地说,“今年又有100多户农户跟着我养蛋鸡了,大家看到了效益,我的责任是带着大家往好日子奔。”

  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郎溪县以评比“示范家庭农场”的方式,鼓励农场进一步规范化。2009年-2012年,全县共评选示范家庭农场70个,发放奖励资金26.2万元。

  模式——

  适度规模、类型多样、政策体系稳定完善,家庭农场“郎溪模式”自成一体

  家庭农场的蓬勃发展,已是郎溪现代农业一张叫得响的“名片”。这张新名片上,最闪亮的部分在于自成一体的“郎溪模式”。

  “郎溪模式”能与浙江宁波、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并称为家庭农场发展的五种模式,确有独特之处。

  ——适度规模,恰到好处。“郎溪模式”的农场都不是“巨无霸”,普遍是300亩-500亩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554户家庭农场(含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流转土地共12196亩,平均223亩/户。在郎溪已注册的177个种植类家庭农场中,面积100-200亩的92个,占52%;200-500亩的58个,占32.7%;500亩以上只有27个,占15.3%。

  适度规模的优势,简而言之,既有一定的规模又“船小好调头”。

  还是以绿丰家庭农场为例。12年前,严虎大胆试点,创办了首个家庭农场;12年后,绿丰家庭农场面貌大大改观:农场分生态小区、试验小区、示范小区三个小区,年收益超过了25万元,并示范、带动周边三个乡(镇)及一个国营农场,近5万农户,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但经营规模始终没有出现爆发式的扩张。

  “郎溪家庭农场在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进行了长期探索。”戴华芹说,“绿丰”贡献的经验是:适度规模便于管理,能保证土地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运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更加积极、理性;能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合自身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对分散的小面积农户生产有较大的示范、引导、培训作用……

  ——类型多样,不搞“一刀切”。“郎溪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在《郎溪县家庭农场认定办法》中,对9种产业的家庭农场,进行了分类认定,没有“一刀切”。这是一个紧紧抓住“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家庭农场集群,以粮油种植为重点,涵盖了茶叶、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烟叶、花卉苗木等各类特色产业。

  家庭农场走向壮大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在这条路上,来自民间的智慧熠熠生辉。

  每一个成功的农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姚维荣的“钱晨农场”以“一厂八园”的架构,在市场竞争中尽显灵活姿态;严新平的“鑫源农场”以技术立足,形成“企业+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傅和平的“艺和农场”,先找市场再办农场,建的是“绿色银行”;严虎的“绿丰农场”办成了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田”……

  ——政策给力,协会有力。“郎溪模式”植根于民间肥沃的土壤,它的成长同样离不开稳定连续的政策支持,离不开家庭农场协会的多重扶持。

  郎溪县早在2007年,就明确提出了“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工作思路,在项目补助、农技服务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并每年以评选表彰的形式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今年,该县又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十个方面为“郎溪模式”的提升开出了“良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郎溪县成立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协会。这是一个创举,用会长陈金宝的话说:“协会建立了农场主与农场主之间、农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这个平台上,农场主们了解新政策、学习新技术,互通生产经营信息。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个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好娘家”。

  最让大家犯难的资金问题,协会想了许多招:组织“银场对接会”,让金融部门与农场主们面对面交流;与银行合作,为农场担保贷款……对协会的定位,陈会长说得很清楚:“我们是扶持而不干预,给会员更好的自由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