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章渡老街
来源: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作者: 发表时间:03-01 17:04

一座古镇,沿江而立千余年。

它曾是诗仙眼中的“西来一镇”,风水高士口中的“永不倒镇”,更以“江南千条腿”的独特神秘建筑群声名远播。

然而,岁月的打磨流转,旧时绵延数里、店号林立的老街,已是人去楼空、一片破落,

只能从这残垣断壁间,找寻它曾经的的繁华热闹、沧桑变迁。

章渡老街

    泾县以西二十里,青弋江畔。清晨,过去是老街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方圆数里的村民都会聚拢而来,赶集的、做买卖的,各种吆喝声、忙碌声此起彼伏,车水马龙。如今,时过境迁,安静取代热闹。

   他土生土长在老街,直到1979年去往县城工作,是一名美术工艺师、画家。父母在的时候,他还时常回家,后来老人故去,回来的就少了,空落落的房子没了往日的生气,只剩下满屋的灰尘和儿时记忆。

    【老街原居民 佘凌云 同期:这是我母亲的梳妆台,我母亲用的毛巾都还在。】

    【佘凌云 采访:特别像端午节、春节,印象特别深,像过端午节,我们这个底下都划龙船,人山人海,因为那时候这边很繁华。】

    【转场】

    章渡,古称“漆林渡”,因旧时沿江种植大片漆树而得名。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末唐初,距今一千余年。 “西经大蓝山,南来漆林渡。”晚年的李白遍游皖南,两到章渡,并在章渡留下诗作五首。游历皖南期间,李白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在第一次路经章渡时,就不禁发出“西来一镇、不枉此行”的感叹。 “西来一镇”意思是,从西边一路过来见到的第一个集镇,可见,唐时的章渡已成集市,并有了一定的规模。

    【章渡文史研究人士 马枝学:我们看看这个柱子,横的斜的竖的直的都有,一拉过去全部是,数以千计,当时都在水里面,就像过去姑娘的腿一样,在水里面嬉戏,所以我们吊栋阁就有一个非常非常好听的名称,叫“江南千条腿”。】

吊栋阁,皖南乃至华东一带极少见的另类建筑群,是章渡老街一张醒目神秘的名片。它以纯木榫卯结构临水而建,房屋临街的前三分之一架于陆地之上,后面的三分之二以木柱为支撑,悬空建于江水之上。旧时,江水长年浩荡,水面宽阔,千余条木柱鳞次栉比,在水中若隐若现, 宛若千女戏水,“江南千条腿”的美名由此传开。

    【章渡文史研究人士 马枝学:我们吊栋阁历史是蛮久的了,应该要上溯到明初的一个叫张宗道的人,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名的风水大师,是他圈基的,他当时说了,我们这地方如果沿着这江建成一排屋那么就会永远不倒, 所以章渡有说法叫“永不倒镇”。】

当年,老街已经成形,沿江建房,可用的地面空间十分有限,于是乡人便有了这个大胆的奇思妙想。吊栋阁多为两层,商住两用,前面临街做买卖,后面居住,开窗即景,流水潺潺,冬暖夏凉。当年能住在这里的人,无不引以为荣。清咸丰、民国初年吊栋阁曾遭兵燹、火灾,部分损毁,后重修。1954年青弋江连涨十三拨大水,老街水过膝盖,以舟代步,室内家具四处漂浮,历时一个多月,吊栋阁竟稳稳站立、毫发无损。先人朴素的建筑智慧,令后人称奇叫绝。

    【章渡文史研究人士 马枝学: 你看看奇怪不奇怪,随便能拿得出来,这石头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垒起来的,但是几百年,涨再大的水,都没把它冲坏过,非常奇怪吧。】

    直到上世纪末,吊栋阁仍有九十多间,屋屋相连,长约华里,形成一道别具一格的壮观景致。

    【老街原居民 佘凌云:特别是像那个晚上,我们站在水对面,远眺就像一列火车样的,家家灯火都通明的,就像一轮巨轮样的停靠在这个边上,很壮观,也很漂亮。】

    【马枝学:(吊栋阁)还有个俗称,就是灯火的灯,“吊灯阁”,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到了晚上,华灯齐上了,万家灯火,那个时候从对面看过来,那你看不到屋,那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就是挂在半空当中的灯火,所以也叫“吊灯阁”。】

    【转场】

    【马枝学在老街上讲解 同期:我们走的这条街就是直街,它(现在)有500多米,直街的这边就是吊栋阁,卖小商品的,这是卖小商品的,对对,这边房子都很大很大,它后面是作坊,前面是店铺。】

    【马枝学:我们这个地方应该说是靠太平、祁门,属于山里面的那些客户走向大世界的第一站,是一个门户。】

    章渡,上连太平、祁门等县,下达芜湖、南京,是青弋江上西来第一水路码头。在过去以水运为主的年代,通达的地理位置,带来了老街的人气聚集、生产经贸繁荣。

    【佘凌云:以前这个河里都是停靠了船舶,运输的船,篮球场样的,一停就停一大排很壮观,那时候我们小时候都看到过的,那个帆,起航的时候帆拉起来。】

    【马枝学:我们现在在的这个直街,过去是长达两华里。在这条街上是五花八门,应该说你所能想象到的贸易经营方面的它都有。比如造酒,我们这边造酒,光这条街繁华的时候就有13家,还有像稀有的商品,像蜡烛,这些都有,像丝线。】

    清末、民国初,是老街最兴盛的时候,仅酒肆饭店就有十几家,此外,茶楼、客栈、澡堂、理发、镶牙、照相等各类服务业齐全,酱坊、油坊、糕饼坊、酒坊、黄烟坊、染坊、丝坊、竹木铁匠铺等生产作坊一路排开。其中,知名的字号就有三有酱园、姚华顺纺织、同庆丝行、裕民锅铺、同昇泰药铺等等,可谓农工商贾云集,四方客流汇聚,盛极一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名全国的章渡酱菜,其前身正是三有酱园。今天,老街上仍在经营的这家中药店,即是始创于1903年的同昇泰药铺,历经一个多世纪、几代人的经营,它已成为老街唯一、最后的商号,见证着老街曾经的繁华印记。

    【马枝学:外面到我们这里经商的都非常非常得多,在繁华的时候,比如当时在这里设立的一个像现在的商会性质的,“金斗六和会馆”,这个会馆就是北方人,北方人在这边做生意成立的这么一个组织。】

     章渡老街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移驻泾县云岭,总兵站随之设在临近的章渡,依托这里便捷的码头优势,迎来送往。一同设在这里的还有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消费合作服务社、抗敌社、精米加工厂等组织设施。1939年2月,周恩来、叶挺等一行由重庆经贵阳辗转至黄山岩寺,乘竹筏顺青弋江而下,到达章渡老街,期间,周恩来在老街得月轩饭馆喝茶用餐,并在总兵站稍作停留后,徒步前往军部云岭。

    【转场】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上游大型水库的建立,青弋江水位大幅下落,加之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曾经因水而兴的西来一镇码头开始走向衰败,年轻人大多外出,留守的老年人越来越少,近十几年,大多人去楼空,房屋损毁、倒塌严重。当地政府一直在多方寻求老街抢救、保护、利用之策,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一位人称“庞老爷子”的上海老人的出现。

    【同期 庞焕泰:人去楼空,现在,我跟你说马老师,现在还不是一个保护的问题,怎么保护啊,实际上是抢救,要抢救它,抢救的不是房子,实际上抢救的是文化,是的是的,不瞒你说,我们真的是很想早一天给我们当地的百姓一个交代,现在看来还不只当地百姓,要给社会一个交代,现在来的人好多,我看陆续有人来,来看这个,都异口同声,哎呀,太可惜了。】

庞焕泰,海军飞行员出身,年年过古稀却精神矍铄。几年前,他从上海来到皖南,把目光投向一个个破落的古宅、古村落,启动了“梦乡村”工程,先后成功打造了黄山祖源民宿村和潜口老街民宿群,让古村、古宅重获新生,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受到央视《焦点访谈》等众多媒体的关注报道。

一年前,“梦乡村”工程再出发,这一次,庞焕泰把目光转向章渡老街。他介绍,整个章渡老街项目将是一个横跨东西十几公里的大田园综合体,计划用五年时间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将于今年6月底正式动工,明年3月交付。

 【上海宏森建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庞焕泰: 我们把外面的项目几乎都停了,要集中精力、集中财力、集中开发章渡。我们开发章渡,主要是要看青弋江的这个水,要看这个吊栋阁,这千条腿,所以经过我们的改造以后,青弋江的水可能要上天入地,要把青弋江的水要到岸上来,然后形成一个水系,然后到东面再流到青弋江里面去,这个吊栋阁我们要逐步地把它恢复,特别是有些已经倒塌的部分可能要形成新的吊栋阁,这样的话,可能南面是老的吊栋阁,北面我们新的建筑也会出现新的一些个“千条腿”,这样的话南北呼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景观。到那个时候整个的“西来一镇”章渡,会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