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画派的文化之旅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11-07 11:31

在中国美术史的璀璨星空中,是否存在宣城画派?这个画派与新安画派、黄山画派的关系如何?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究竟怎样——

前不久,一部名为《我法——宣城画派研究》(以下简称《我法》)的里程碑式作品由安徽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继宣城市成功举办“梅清与宣城画派”学术研讨会、“写我法——宣城市书画院作品巡展”等活动之后,又一项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宣城画派的重大进展。

“三足鼎立”定名其一

纵观我国绘画流派的生成史不难发现,画派从来就不是自封的,都是经过后人不断总结得出的历史性结论。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认为,画派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画派之首或骨干画家,二是画派的基本风貌有某些共同因素。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也认为,古代的画派大略包括艺术流派和地域群体两种。

回溯唐代以降画派形成史,可以窥见分别以风格和地域为主要线索,特别是明清之际,画派林立、百舸争流。安徽境内,就有新安画派、黄山画派、天都画派、姑孰画派等等,不一而足。由于区域混淆不清,导致提法杂乱,莫衷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传席首次提出明清之际皖南地区存在三个画派的论点,即以渐江为首的新安派,以梅清为首的宣城派和以萧云从为首的姑孰派。这一划分厘清了皖南诸画派称谓之混乱,首提宣城画派的概念,为画派研究和美术史论开辟新路,从而得到我国美术史论界的普遍认可。

时隔30多年后,陈传席回忆说:“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当时就存在,只是等待我的提出而已。 ”确实如此,在宣城市青年书画家汪立军眼里,宣城画派完全具备一个画派的形成要件:以梅清为首,以半山、梅庚、梅蔚、梅翀等为骨干;崇尚倪瓒、黄公望画风并与之接近。其中,梅清也是公认的黄山画派巨匠。曾寓居宣城15年之久的石涛,也因其与梅清等人的相互影响,并推动宣城画派走向成熟,被归为宣城画派的领军人物,与梅清一起被誉为宣城画派的“双子星”。

明清之际宣城画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宣城一直系郡州府的治所,隋唐时期是江南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人口一度近百万。三国以后,曾是京畿要地。而历史上宣城也是宣纸和宣笔的发祥地、原产地,徽墨的发源地,这些文房用具为中国书画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宣城也是多种文化激荡之地,自古享有“诗人地”的美誉,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也培育了梅氏、贡氏、沈氏、吴氏等本土文化世家,其中梅氏以其绵延时间之长、名人之多、成就之大,位居宣城名门望族之首。

明末,宣城人高维岳和同乡文人梅鼎祚、沈懋学成立“敬亭诗社”,奠定了后来以施闰章为代表的宣城诗派的基础。由于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清初宣城施闰章、吴晴岩等一批名士同声相应,成立了宣城书画社,后来宣城画派的重要人物梅清、石涛、半山均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从十六世纪中叶“敬亭诗社”开展诗画活动为萌芽,到“宣城书画社”为发展,直至以梅清、梅庚和石涛为代表的艺术创作鼎盛期,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40年代,宣城画派跨度将近两百年。

“家族文化”传承“我法”

“《我法》从地方文史研究的角度,第一次全景式地阐述了宣城画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宣城画派早、中、晚不同时期的40余位代表性画家,对宣城画派画家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展开研究。 ”编著者之一汪立军字斟句酌地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论据充分,架构合理,章节周详,图文并茂,该书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评价为“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地区性画派研究专著。应是画派研究的一个典范”。著名美学家郭因在序言中说:“深觉此书稿内容充实,叙述畅达,大可看作研究梅清和梅氏家族画家们的一个里程碑。 ”

因传世作品总体不多,也未能形成自己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宣城画派较少被美术界、史论界所关注和重视,这在客观上为研究宣城画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学术空间。作为主编,宣城市书画院院长范瓦夏说,宣城画派最早产生于民间,其传承具有典型的“家族文化”特征,作品多有一种山村野逸、轩爽清秀之风,具有强烈的个性,令人耳目一新。其风格对当时及后世的中国画坛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开派大家梅清、石涛、梅庚、半山等人不仅开创了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山水画新形式,而且还给中国山水画留下了很多具有创新、指导意义的绘画理论。

中国山水画创作到了明代之后,摹古之风日盛,及至清初,“复古”画风占据画坛主导。山水画创作有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体系,它为继承前人的成果提供了方便,但却桎梏了“创新”这一本质。画家们不敢越前人一步,陈陈相因,一味模仿。而此时的宣城画家们却独树一帜,他们几乎临遍了历代所有著名画家的作品,但习古不摹古,崇尚个性,并形成这一群体标榜并推崇的“我法”。

“我法”是宣城画派的灵魂。在梅清“我法”“古人在我”和石涛“我自用我法”“借古开今”等创新理论引领下,宣城画派的画家们师古不泥古,打破了前人以技法图式为蓝本的单一模式,以自然为师友,“搜尽奇峰打草稿”,走出了一条与自然亲和友善,“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的创作之路。这不仅是对当时强调“宛然古人”等主流观念的勇敢挑战,还为其后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和发展开创了新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力传统名扬今世

如何继承并发扬宣城画派的美学遗产和艺术品质,进而促进当地书画艺术和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是新时期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宣城画派师古而不泥古、“我自用我法”以及“借古开今”的创作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下文化建设和创新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近年来,宣城市着力打造“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品牌,积极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精心组织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在大力扶持文房四宝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狠抓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对于梅氏文化的整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11年6月9日,“梅清与宣城画派研讨会”在宣城召开。研讨会阐明了宣城画派发展的历史、艺术风格和学术价值以及研究的意义;厘清了历史上皖南诸画派的界定和称谓的混淆不清,明晰了宣城画派与新安画派、姑孰画派等各具特色、各呈风貌的画风和艺术成就,为研究明清之际我国山水画史和发展脉络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准确的路子。

2011年9月,该市创办以梅清和宣城画派学术研讨为主要内容的 《宣城美术》报,不断推出梅清、石涛、半山、梅庚等作品和研究成果,同时宣传推介本地书画名家和艺术新人,为传承宣城画派和培养艺术新人提供了平台。 2011年10月,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并牵手当地书画院将梅清、石涛等作为研究重点。 2013年5月,向宣城画派致敬的 “写我法——宣城市书画院作品巡展”首站在合肥开幕,该市40余位代表性书画家的60余幅书画作品在安徽画廊展出,受到广泛关注。

时代呼唤“新宣城画派”的崛起。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文化多元并存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宣城画派在中国美术演进中的价值,总结宣城画派的思想和理论精髓。同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环境中杜绝抱残守缺、泥古不化,多方吸取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营养,关注中外美术创作思潮的发展,全面发挥艺术创作的表现力,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当今绘画的需要,使宣城丹青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晓月】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