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宁国:南极河的时光简书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7-27 09:21

朱绍文

第1180期

在岁月静静的流淌中,有些事物就像亘古的存在,不动声色地延续着沧桑流转的故事,收纳着一代又一代历史变迁的记忆。山川如此,河流亦是如此。

南极河就是这样一条潜藏着无数时光秘密的河流。它发源于天目山西北麓纵横绵延的群山之中,由众多不知名的泉眼冒出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作为宁国市三大河流之一——东津河的源头,它在宁墩镇与万家河、在石口村与仙霞河合而为一,在津北潘村和中津河、西津河交汇成为水阳江上游,之后,勇往直前,直至注入长江,奔向浩瀚的东海。

因为深处山区腹地的缘故,南极河不像其他大河那样河床宽阔、水势奔涌,但它却有着深潭星罗棋布、涧壑九曲回环的幽邃和神秘。河流两岸,葱茏的竹树青氤浮荡,各色山花争奇斗妍,眼眸所及无处不是一幅景色旖旎的山水画图。两岸物产也十分丰饶,据史料记载,清初曹寅和曹任江宁织造时,每年都会从宁国采购大量的山鸡、獾兔、木炭、茶叶、草药和香菇木耳,我想,有一部分应该就出自这一带的群山吧。

山里出产最大宗的,还是竹子和木材。这些东西体大量重,没有汽车的年代里,靠陆上搬运基本不太现实。所以,放排便成了南极河沿岸村民在汛期时一项重要的活计。“排”分为竹排和木排两种。南极河纵横在群山深涧之中,沿途到处是激流险湾,再加上巑岩巨石众多,放排可谓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作业,技术含量很高,尤其是排头,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排工操纵。

我生得文弱,胆子也小,所以从来没干过这事。每次生产队分派放排任务时,都是老伴参加。她也是我们牛黄坑队唯一放过排的女性。不难想象,在狭窄的河道之中,在咆哮的洪水之上,小小的木竹排左冲右突,跌宕起伏,是何等的刺激和惊险!

那时候,放排一般都是先以小排的方式放到朱家桥。然后小排并成大排,沿着更为宽广的水面,撑放到更远的下游,直到宁国城区附近的河沥溪,靠岸出售。当然,也有想赚取更高利润的人,直接撑放到宣州的孙埠(皖东南最大的木竹集散地)去的。

朱家桥,是南极乡公社所在地,也是南极河流域内最重要的一座码头集市。沿河的石岸上,一字排开,建有木制结构的各色店铺。炸油条卖包子的,剃头的,做裁缝的,卖豆腐的,租小人书的,卖糖果糕点饮食的,平常时候就十分繁华。到了放排时节,河湾中云集着来自山乡各处的竹排、木排。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排工们摩肩接踵,络绎穿梭,叫卖声、嬉笑声、吆喝声响成一片,显得更加热闹非凡。这种独特的景观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南极山区通了公路,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小时候,各个村落都建有水碓房,那是农耕时代舂米的地方。最原始的水碓是瓢儿碓,由水瓢、碓头、石臼三部分组成,它只具有单一的舂米功能,不能兼干其他事情。一般建在水沟旁边,盖棚以遮风雨,为大山深处单家独户所用。

最常见的是高水头水碓房,有两个碓头,一副磨盘,由村民集资建造,按预先分配好的时间轮流使用。这种水碓常常在水量集中的河段筑起一道堤坝,然后通过挖好的沟渠将水引到具有较大落差的坡坎处,在坎下造一个大水轮,水轮的轮轴末端安装立式齿轮,用以拨动固定在磨盘上的卧式齿轮,这样,舂米与磨面可同时进行。在南极山区,还有更大规模的低水头水碓房,属于石、邵两家,内设四个碓头,一副磨盘,一架脚踏式筛粉机具,集舂米、磨面、筛粉于一体,为多功能粮食加工场所,供村民有偿使用。这些水碓一直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电动舂米机具的出现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南极是典型的山区,山地多而水田少,所以在溪流附近,或者水湾回旋处,沿坡改田、挖滩造田,是常有的事。20世纪70年代,全国兴起农业学大寨热潮,当年的南极公社党委政府也决定在龙川村勤俭村民组(永宁寺)方家畈至永宁村阴山组河流大拐弯的地方,实施河道拉直工程,以期改造出一块面积很大的良田。那时候我在学校教书,几个孩子也由我带着,我老伴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力,自然得跟着队里的其他人一道改造河道,每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初始阶段,改河工地上人头攒动,热火朝天。没有挖土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全凭双手、锄头、扁担和畚箕。然而,有道是寸土难移,该工程自1975年秋后开始到1976年3月,历时半年有余,新河道才略显一点痕迹,村民多有怨言,不得已宣告终止。不过,虽然河道最终没有拉直,但滩涂上水田亩数却也增加了不少,

除了改河造田外,记录乡民战天斗地历史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垒河坝、筑河堤、修建水电站等。垒河坝的目的为了将南极河的河水引入农田,以利灌溉。河坝一般以木、石为材料,层层堆砌而成。南极山区小型河坝众多,随处可见。大型河坝多在中下游,不过由于洪水的冲击,现在大多已经损毁了。只有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龙川村石马大坝,是并不多见的幸存者。杨狮大坝及葛川大坝为本世纪初恢复重建,也至今完好。永宁村石板头大坝遭遇2019年特大洪灾时被毁,灾后于原址恢复重建。

1958年,全国农村大兴水利工程,永宁大队也不甘落后,启动了阴山村河堤项目。那年,我正读高一,放寒假在家。为了帮家里出工,我也到工地上做了一天事。因为是大年初一,每个出勤的人能得双倍的工分。河堤修成后,我在永宁小学工作,这段河堤便成了我上下班抄近路的最佳选择,留下了我青春时期满满的回忆。

南极最有代表性的河堤有两处。一是地处龙川村石马村民组的一段河堤,长约1400米,相传为明清时期所筑,历经500余年, 2019年遭遇利奇马台风才被洪水冲毁,现在幸存的河堤断断续续,最长的一段仅20余米。二就是我曾经参与过的永宁村阴山村河堤,位于河道拐弯处,长约180米,宽3米,筑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完好无损。

南极人修建水电站的尝试,在宁国历史上也应该算是比较早的。1958年,公社决定在永宁寺石家老宅旁边,借用石家水碓房的引水沟渠,建造一座低水头小型水力发电站。当时,我的大哥朱绍武刚好初中毕业第二年,便被公社领导派到县里培训学习,回乡后具体操办水电站修建工作。虽然是土法作业,但经过他们那一批人历时三个多月的建造施工、安装调试,水轮机运转情况良好,后来却因为到处都买不到匹配的发电机而最终作罢。

20世纪80年代之后,南极河中上游,由个体户投资建造的各种高水头小型水电站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每个行政村几乎都建有1-2座。2019年特大洪灾,部分小电站被毁,仅梅村等少数电站仍正常工作。目前,被毁小电站正处在恢复重建过程中。

南极乡民的房屋大都是依山而建,临水而居,零零星星分布在河流两岸,须建筑桥梁来连通。南极河上游石桥多为单孔,中下游则为三孔及以上。不过现在因为公路四通八达,许多桥梁失去了原先的作用,或因年久失修,弃用者居多了。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幸存古桥是梅村大坞桥,为南极山区跨度最大最高的单孔石拱桥,相传为明清时期所建,1967年拓展为公路桥,经历洪灾无数仍完好无损。

还有就是朱家桥,一座三孔石拱桥,为当地朱姓族人捐资建造,桥西头的村镇也因桥而得名。据《宁国县志》记载,朱家桥建于清代,毁于民国十一年(1922),洪水掀翻河面上成串的竹排堵塞桥洞所致,此后数十年间,村民搭建木板桥(双排)以便通行。直到1967年,南极修公路,才在朱家桥上游约20米处建造公路桥,仍为三孔石拱桥,更名为永红桥。该桥在2019年特大洪灾中,严重毁损,年底即被拆除,并于原址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梁式公路桥。一桥连贯东西,造型美观大方,既便利了交通,也为母亲河增添了一处景观。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南极这个古老的山乡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南极河下游(上塔、下塔、葛川)的许多村民开始利用河流资源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他们在河边闲置农田上开挖鱼塘,经营水产(以鱼类为主)养殖。有的鱼塘还对外开放,供游客观赏、垂钓,收益十分客观。2017年,宁皇公司在梅村大坞口至小坞口河段,开发了“南极漂流”旅游项目。每年夏季,都有江、浙、沪、宁方向的游客慕名前来,络绎不绝,不仅大大提升了南极的知名度,增加了旅游收入,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身为土生土长的南极人,80年来,我见证了母亲河的昨天和今天,见证了山区人民为治理母亲河,合理利用水资源所作的种种努力。今天我写下这篇文章既是表达对母亲河及山区人民的赞美之情,更是为了——让乡村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参考资料:

民国辛酉版《郭峰王氏世谱》,民国二十二年王维坤、王文机编著。

2.清.道光己亥版《泾县王一本堂总录》,道光十九年王慕堂、王树棠、王辛园等编著。

3.清.嘉庆版《泾县志》(2004年再版),嘉庆十一年洪良吉、李德淦编著。

(作者系泾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