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金坝南阳冲杨氏家族的渊源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8-03 17:59

杨诗松

第1184期

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江南激战数年 , 宣城人口锐减。两江总督曾国藩招垦于楚豫 ,湖北应山人闻讯,纷纷举家迁徙江南。其间先后移民到江南的有张、颜、魏、熊、明、喻等姓氏 , 分居在安徽的宁国、泾县、宣城、广德、郎溪 , 江苏的深阳等县。光绪年间,应山又连遭旱灾 , 在先期移民的劝告下 , 先后又有两千余户上万农民大下江南 , 除以上姓氏外 , 还有杨、雷、华、胡等姓。

一、南阳杨氏的渊源

我们杨家这一支脉也随当时的迁徙队伍,来到安徽宣城县金坝关庙杨湾,后因人口增多等原因,逐一分散到周边居住。

我的祖先杨保生于湖北应山县(今广水市长岭镇栗坡村大曹家湾),出生日期不详,光绪二年(1876)离世;妻子毛氏,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人共育有四子二女,大儿子杨大康早世。

由于应山人口众多,土地贫瘠,无法承载过多人口,听在外归家的人相传,江南多年打仗,人烟稀少,雨水又好,随便刨一块地就能种出一片好庄稼,是一个好去处。1869年左右,杨保和妻子商量,自己带着二个女儿留守湖北老家,其妻毛氏挑着一对箩筐,带着三个儿子(二儿子大松9岁、三儿子大柏7岁、小儿子大槐1岁)下江南,他们一路乞讨,一路向南,大约三个月左右,来到宣城县金坝关庙杨湾地界,之后一家人居住于此。毛氏死后葬在杨湾山边上,享年76岁。

迁居第一代:杨大松、杨大柏、杨大槐。

杨大松,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随母亲迁至杨湾,其妻余氏生于丙午年(1846),生有三子一女,分别是杨清显、杨友显、杨华显。杨大松年仅40岁,死于非命,葬在杨湾。

杨大柏,出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其其毛氏,生死不详。生有三子,分别是杨长显、杨明显、杨富显,死亡时间和安葬地点均不详。

杨大槐、出生于咸丰六年(1856),其妻吕氏同庚。生有四子,分别是杨元显、杨亨显、杨利显和杨贞显。

迁居第二代:杨清显、杨友显、杨华显。

杨清显,出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其妻尹氏出生于光绪十年(1884),因原居住地人口增多,又常有涝灾,随开荒种地来到查子湾(今松林村南阳村民组)。自此杨清显后人一直居住至今。杨清显生有六个子女:先金、先财、先财、先秀、先兰、其中一子九岁夭折。

由于当时条件差,营养不良,杨清显年轻时视力就不好,以至于30多岁才娶上媳妇。父辈们常提起一个笑话,那日在田间劳作,田埂上有一把黑色陶制茶壶,杨清显误以为是一坨牛粪,遂用锄头一推,只听“咣当”一声,茶壶裂了,此时他才知道是一把茶壶。49岁那年他与人打赌,挑240斤稻谷上二楼,结果稻谷挑上来了,一口鲜血涌上口来,当场死亡。

迁居第三代:先金、先才、先旺、先秀,先兰。

杨先金,出生年月不详,年仅38岁死于意外,其妻肖氏后嫁与宗庄李家。其儿子10岁左右,死于水牛角刺破肚皮。一大女儿杨月英(乳名乌娃),嫁寒亭镇管村涧西王组。

杨先财(1917-1985),其妻闵秀珍(1923-1984),就是我的祖父母。杨先财出生时国内动荡,十几岁就被抓去当了国军,据说是长衡会战打散后,就地离开了部队,一路往宣城走。29岁回家,36岁才娶了我奶奶,生有四子,分别是:杨仁河、杨仁海、杨仁荣、杨仁华。我奶奶61岁那年气管炎发作气绝身亡。爷爷62岁那年心膜炎和肝腹水交替并作,医治无效去世。

迁居第四代:杨仁河、杨仁海、杨仁荣、杨仁华。当年受文化水平限制,把派行中的“大显先人”,错误地写成“大显先仁”,所以现在第四代派行都写成了仁义的“仁”。第四代至今仍居住在松林村南阳组,均健在。

迁居第五代:杨诗松、杨诗青、杨诗林。

二、我的寻亲之旅

父辈们在我成长过程中一直不断絮叨,我们是湖北应山人,我们杨氏家族在应山是个大家族,迁来了多少代,经历的那些人和事等等,年少不经事的我没有记下些什么。时至今日,我已年过不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族文化和迁徙历史越发的感兴趣,并有意识去查找族谱,在网上搜索相关迁徙文章等等。

记得刚上中学时候,湖北老家来人说是续修家谱,在那时我的名字也上了族谱,这套族谱当时保存在我幺爷爷那里,幺爷爷过世后传至我二叔,我二叔视若珍宝,谁都不轻易给看,一直留存至今,我有幸见过一面。父辈们文化水平有限,族谱在我们这里没有人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更没有人讲解清楚。

2022年2月4日(正月初四),我正式踏上湖北寻根问祖之途。原本计划2020年就去湖北广水,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推迟了二年。太爷爷对爷爷说,爷爷对父亲说,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湖北老家,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至死都有遗憾。原本计划带着父亲一起去湖北老家寻祖,在我出发前和他商议行程时,他却身体不适,又因没有具体方向,能找到的希望渺小,也就未能同行。

当时下江南的宗亲们时隔多年,相互也没有联系,相互更是不认识。我查阅了好多资料,也没有找到具体地址,只知道湖北省广水市杨家湾。在搜索引擎上找了几个杨家湾,就打算着一个一个地去问。我也不断叮嘱爱人,打消她的顾虑,说:此次去湖北我也不确定能找到我的祖先所在地,如果找不到,就算我们出去旅行了一趟。还好得到爱人的理解,一路默默地陪着我。

出发前我来到二叔家,说明了来意,希望走之前能拍几张族谱的照片。到了那边如果能找到,我至少有东西能证明我的身份。二叔欣然同意了,我爬上二楼,找到锁在木箱子里的族谱。

在拍照过程中,偶然发现有当年寄来的一封信,是从湖北广水长岭镇云台乡栗坡村12组寄过来的,邮戳显示是1999年2月。信的内容大致是让我大伯寻找当年修谱未能找到的下江南宗亲,信的落款是一个叫人先的人。有了这封信,我更是无比地坚信能找到。事实证明:“当你确定一个目标的时候,老天爷都在帮你达成所愿。”现在可以锁定长岭镇云台。我可以先去云台村委会,找村干部和周边的人,再打听杨人先这个人,应该就能找到具体地方了。

就这样带着父辈的希望和我个人的梦想出发了。

我们途径芜湖、合肥、六安、金寨、麻城、进入随州,到达广水市,在六安和金寨服务区我们休息了一会儿。还好一路都是高速,下了高速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了核酸采样。就这样顺着导航我们来到长岭镇云台村委会。

带着忐忑的心情下了车,走到村委会门口,可惜由于春节放假,大门紧闭,没有找到人问询。好在大玻璃上贴了一张值班表,上面也有电话号码,我选择了一个姓杨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可惜半天没有人接听。这时看见旁边一个闲逛的中年妇女,我上去问到:你知道有没有一个叫杨人先的,大约六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她说:这里姓杨的太多,她也不知道这人。于是我翻出那张拍了信封封面的照片,问她 “栗坡”村在哪里,她说这个村子离这里开车不远。

我又问:你知道附近有没有一个杨家祠堂?她说杨家祠堂离这不到二公里,就在那个信号塔旁边,说着她指给我看。我当时决定先去祠堂看看,然后再去栗坡村找找有没有一个叫杨人先的人。

开车经过一个街道,经过信号塔,爬上一个小山坡,来到了院子门口停车。下车后看见大门上贴着一个白纸,写着杨家大乘寺放假通知。隔着大门正好有人经过,我就问这里是不是杨家祠堂,她说是的,我带着激动的心情说,我们跑了一千多里,找的就是这里,你能让我们进去看看吗?还好那人说:可以。就这样我来到了我们杨家人一直想看到的杨家祠堂。

来到祠堂大庙门口,可惜没有看到我心中的杨家祠堂应该有的模样,而是摆放着许多菩萨和佛像。我就问起陪我一起参观人,这怎么像一个寺庙?她说好多年前这里已经租给我们当寺庙了。我又问这里原来有没有供奉杨家祖宗牌位?她说:有,但是我们把牌位放在后面了。跟着她我们看到了放在角落的杨家祖先的牌位,此刻我的心情无比失望和心酸,现实种种原由我不得而知,只能默默地点上一柱香,对着随意摆放并褪色的牌位磕头祭拜了一番。

旁边的人说你要去大殿里面祭拜,我没有好意思说,我是来祭拜我的祖先,不是给菩萨烧香的。

过了一会儿我的电话铃声响了,一看是我前面打的一个村委会同志的电话,他给我回了过来。我接通电话说:我们是从安徽宣城,跑了一千多里,来这里寻根问祖。我姓杨,仔细一聊,他居然是和我一个派行,都是诗字辈,算是宗家兄弟。我就问栗坡村有没有一个叫杨人先的老人,他思索了一下说没有,我突然想到那个签名有点潦草,是不是念“光”?我又问:那有没有一个叫杨人光的?他说:杨人光有,这人有大约70左右。看来估计就是他了。

带着失望和新的希望,我离开可杨家祠堂,直奔栗坡村而去。

经过几个大湾,又折返了几个路口,终于在下午四点左右来到一个村子。车开到一群人聚集的地方,就上前问:这里是不是栗坡村?这里有没有一个叫杨人光的?那人说:是栗坡村,杨人光是我二叔,我叫杨诗青。我按捺不住兴奋地说,我叫杨诗松,是从安徽宣城来这里寻根问祖的。我们家的派行是:大显先人,诗书作宝。杨诗青听我这样一说,马上喜笑颜开,非常热情说道:太好了,这是兄弟回来了,赶紧来家里坐,晚上就在这里住,一会儿在这里吃饭,我马上打电话给人光叔,让他回来。

此时此刻我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感叹几代人魂牵梦绕的湖北老家,我终于找到了,终于回了啦!

正逢正月初四,家族人过年聚会,听说下江南的后人找回来了,大家都围上前来打招呼,我也记不清有多少人,只知道每个人都带着好奇,热情地上来问候,我们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说什么好,只知道频频地点头,心情澎湃。老家的口音,一样的习俗,熟悉的感觉,就像在家和我爸妈、爷爷奶奶说话一样。

吃完晚饭,人光叔也回来了,看上去他也是一脸的高兴。我激动地对他说:此次能如此顺利找到这里,多亏了您的那封信,不然还不知道在哪里摸索呢。

宗亲们围着我急切的打听当年下江南后各家情况,虽然我也不知道说的是哪些人,我只知道我要找的地方已经找到了。

从一走进湾里,我心里一直在想,老家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和我们江南一般家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亲情和热情面前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当天夜里他们把最好的房间让给我们住,这一夜我彻夜没有入睡,满脑子充溢着激动。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来了,虽然一夜没怎么睡,但是依然精神焕发,找到人光叔,他领着我在湾里和每家杨氏宗亲见面,整个湾里几乎都是姓杨,都是宗亲。我的到来整个湾里都沸腾了,据说后来还持续发酵了好几天。人光叔领着我看到了爷爷和爸爸常说的那棵大栗树。据说这棵树有近六百多年历史,经历过雷劈、火烧,如今又发出新芽。

这棵老栗树就这样默默的守着,等待着那些出去的杨家后人,找回来的时候还能认识这里。

我在老栗树下呆了好一会儿,似乎要把我们这些杨家几代后人想说的话都要告诉她,此时此时她也不需要我说什么,她能看到我们回来就能说明了一切,证明我们一切都安好。

吃完早饭,人光叔说:既然你来了,我就好好教你怎么认识家谱,当年我也是参与修谱人之一,更是去江南送谱人之一,只可惜我们没有能到你们那一支脉家里去。

我说:当年下江南的人太多,能去的也实属不易,哪能全都看到,有想法的杨家后人以后有机会一定会找回来看你们的,就像我,不是找回来了嘛!

就这样一本“天书”,在他的细细解说下,我也算是略知了一二。私下的暗暗窃喜,这下回去有装逼的资本啦,一般人我也不告诉他怎么认族谱,特别是我那牛鼻子二叔,哈哈!

由于此次行程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充裕,计划今天就要回家。学习了族谱我这就向人光叔辞行,他一听说我要走,马上就跳起来,说道:这那行,你们好不容易来了,不待个几天怎么能走呢!还有好多宗亲家都安排着吃饭,还有好多宗亲都打算马上回来见你呢。当年你们的老祖先把仅有的祖屋和田地都给了我们祖先,下江南讨生活的时候,生死不定,留下的老祖先个个都发了誓,如果你们和后人回来这里,田和地还都有你们的份,只要是杨家的后人,不管是谁家都必须好生招待,要有饭吃,有地方睡。时至今日,整个湾子里姓杨的人家都依然守着这份承诺,但凡只要是杨家后人回来,必定是有饭吃,有地方睡,有地种。

在我的一再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同意我的离开,毕竟我还我有工作和生活。承诺下次再来的时候会多待几日,再带回来那些想来看看的杨家后人。现在地方找到了,交通方便,通讯发达,我们也都相互留了电话号码,加了微信,以后有什么事都能及时互通。

就这样,我载着老家亲人们的祝福,开启了回程之路……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