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一尊马克思银像的百年传奇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9-07 14:40

方光华

第1201期

安徽省旌德县档案馆珍藏着一尊马克思银质半身塑像。这尊塑像高15.5厘米,重250克,为纯银空心浇铸而成。塑像底座正面铸有俄文“卡尔马克思”,底座下方有两行俄文:“第6莫斯科。”

这尊马克思银质塑像,其来历和意义非同寻常:20世纪初由苏俄莫斯科流传到中国,它同中国共产党的兴衰起伏相依相存,风雨同舟。茫茫黑夜,它送给神州中国一缕光明;迷漫征途,它给予中国共产党人以真理、信念和前进的力量。

100年前,这尊珍贵的银质塑像是如何被带到了中国?又如何辗转到了皖南的一个小山村里?最后因何被珍藏在旌德县档案馆呢?笔者在这里为您解读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马克思银像从莫斯科来到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苦难深重、分崩离析的中国。

1917年10月,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1919年3月,全世界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组织,在苏俄莫斯科召开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大会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经验,确定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的任务。为帮助东方民族培养革命骨干,共产国际于1921年4月,在莫斯科创办一所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同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为培养革命人才,党先后派出任弼时、彭述云、肖劲光、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萧三等同志赴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学习。当时中国班的学员,都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一心追求革命真理,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信念更坚定,因此也更加崇敬马克思。那时,马克思逝世已30多年,学员们在学习马克思学说时,总是千方百计打听马克思的形象、生平、遭遇,以及马克思坚韧不拔的学习和钻研精神,很想找到马克思的遗像,带回国内永作纪念。中国班学员有这个愿望,东方大学其他国家各班的学员同样有这个愿望。意见很快传给了校领导,校方将这些意见反映给共产国际。共产国际经过研究,接受了各国学员的意见,挑选美工人员进行设计,又挑选银匠师精心铸造,共铸造出10尊马克思银质半身塑像,赠送给各国共产党组织。

中国班的中共党支部,接受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一尊马克思银像为“第6号”。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莫斯科逝世。在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班学员陆续回国。曾在江西安源路矿工作的中共党员肖劲光是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和军事学院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这尊银像,当时就由他暂为保存。肖劲光回国后,中国班党支部就把马克思银像带回国内的任务交给了他。


梅大栋将马克思银像带到旌德

回国后,肖劲光将马克思银像带回了安源路矿。此时,刘少奇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该俱乐部于1922年5月成立,由李立三担任主任、总主任,刘少奇于1923年4月代理总主任,8月起正式担任总主任),肖劲光向刘少奇汇报学习情况后,将共产国际赠送的马克思银像郑重地交给了刘少奇。1923年11月,安徽旌德三都梅村小学教师梅大栋(1901年出生于三都梅村)应安源路矿中共党员李延瑞函约,并经中共党员、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恽代英介绍,到江西安源路矿担任职工子弟学校教师。由于工作出色,经李延瑞、吴华梓介绍,192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起,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俱乐部主任刘少奇将这尊马克思银像交给梅大栋保管。

1925年9月,安源工运遭到江西军阀镇压,发生“九月惨案”,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被杀害,路矿党组织遭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安源党组织及时将干部疏散各地。在梅大栋离开安源之前,党组织郑重地嘱咐他,希望他把马克思银像保管好,安全地带回皖南,开展革命活动。为了完成党组织的重托,确保马克思银像安全带回皖南。梅大栋把自己化装成矿工,整理行装时,用一件破衣服把银像包好,放在背包下面,上面放着未洗的袜子和装着烂腌菜的碗,离开了安源。行走不远,忽然发现前面有敌人的盘查岗哨,梅大栋心里不禁一颤,转而又镇定下来。此时梅大栋已被敌人发现,又不好改道,只好迅即赶上前面过路的几个人,想趁机一道过关。岂料敌人搜查十分严密,见包裹行李都要翻看。挨到检查梅大栋时,敌人抢过他的包裹,打开一看,见上面两双脏袜和一只装着烂腌菜的碗,散发出臭气,哨兵捂着鼻子将包裹扔向梅大栋,要他快滚。有了这番经历,梅大栋格外小心谨慎,以后遇到敌人盘查都机智地混过关卡。为尽量避开敌人,梅大栋夜行晓宿,绕大道走山径,终于在1925年10月,把银像安全带回了自己的家乡旌德县三都梅村(今版书镇龙川村)。



马克思银像点燃旌德革命火种

梅大栋虽然把马克思银像安全带回了旌德,但他心里知道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既要保护好银像,更要发挥好银像宣传革命的作用。

三都梅村,地处旌德县城西15华里的岩山脚下,横凫溪自南向北从村前流过。小河两岸,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旧社会,这些良田大部分被土豪占有,贫苦农民缺衣少食,满腹怨愤。梅大栋在宣师就读时,曾利用假期,回乡联系青年农民,宣传革命道理,传播科学文化,劝导农民不要搞封建迷信活动。

梅大栋回到家乡后,没有辜负党组织和刘少奇的殷切期望,效法安源经验,创办了一所农民夜校——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白天教农家孩子读书,晚上教青年读《平民千字课本》。他卖掉自家的粮食,去芜湖买回汽油灯和凤凰琴等教学用具,学校学生很快发展到40多人。芜湖团地委负责人曹谷云,根据梅大栋的要求,派中共党员梅的同学曹宣天(安徽和县人)来到旌德,协助补习学校的工作。在学校里,梅大栋向一些进步青年展示马克思银像,郑重地告诉他们:马克思是德国人,是革命先导,是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人类翻身解放指明了方向。

1925年11月,梅大栋接到上级指示,可在夜校学员中发展一批进步青年入党。一天深夜,农民补习夜校墙上挂着一面绣有镰刀、斧头图案的红旗,桌上摆着马克思银像,经梅大栋、曹宣天介绍,梅大梁(梅大栋胞弟)、王士桢、朱观发、朱明林、朱甲、程朝干、张照谟等7名在校学员站在银像前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梅大栋在夜校基础上,建立了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共有党员9人,梅大栋、曹宣天为支部负责人,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这是安徽境内长江以南第一个党支部。从此,点燃了皖南革命的星星之火。

党支部建立后,曾作出决议:决定开展宣传、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农民协会,打击土豪劣绅;进城办书店,发行进步书刊;选派骨干去外地学习;组织工会、妇女协会、农民自卫军,开展革命活动。11月25日(农历十月初十),梅大栋、曹宣天利用城隍庙做庙会,各乡群众云集县城,带领夜校40多名学员,打着镰刀、铁锤图案的红旗,到县城进行宣传,呼喊“马列主义万岁”“列宁精神不死”等口号,高唱自己编写的《八平歌》《农夫四季歌》《革命歌》等歌曲,传播革命思想。

党支部、农民补习学校的革命活动,引起土豪劣绅的恐慌。劣绅方楚平向官府密报:三都梅村有“色彩”“赤化”了。1926年3月,县当局便颁布:“如今后再有擅自集会结社者,一定追究查办”的告示,查封了补习学校,党支部活动遂转入秘密。

三都补习学校旧址

三都补习学校被查封后,党支部活动旋即转移至县城,梅大栋继续领导支部工作。他邀集进步人士汪易如、胡庶民、汪青萍、吕文龙等8位股东,筹措资金,在县城江夏街胡淦记面店内租赁了一个店面,开设“辅仁书店”,去芜湖等地购买书刊数千册。

“辅仁书店”以出售一般书籍作掩护,秘密出售和转送各类进步书刊。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无产阶级之哲学》《农民纲要》《列宁纪念册》《俄国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论文集》《独秀文存》《新青年》《孤军》等,还有鲁迅、茅盾及高尔基等人的名著兼马、恩、列、斯等领袖画像。书店一开业,门庭若市。各地青年纷至沓来,争相购买,辅仁书店还在三溪、下洋设了分店,为大革命时期旌德县广大青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梅大栋白天在书店售书,晚上在店里召集会议,讨论发展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书店成了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党支部的秘密机关和革命活动的地下联络点。1926年4月,曹宣天被调回芜湖,梅大栋、朱观发继续领导党组织工作。7月,中共党员谭梓生从上海法政大学毕业后回到旌德,协助梅大栋工作,也成为支部负责人。他们以书店为阵地,在各乡建立联络点。梅大梁去东乡仕川小学任教,王瘦之在三溪黎明小学任教。这些学校,当时都成了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的阵地。

随着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在旌德各地传播,中共党组织得到发展壮大。梅大栋在城里发展王廷甫、汪君实、胡茂勋、汪青萍等人入党;谭梓生在下洋吸收谭笑萍、谭铁肩、谭冰瓯等人入党;梅大梁在仕川介绍喻世良、汪守仁等11人入党,全县共发展党员30多人。

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梅大栋奔赴各地,组建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6年底,旌德全县农民自卫军发展到800多人。主要分布在梅村、仕川、庙首、孙村、石井、三溪、朱旺、汤村等地。其中以仕川最为活跃,有农民自卫军108人,农协会员80多人,妇协会员50多人。

梅大栋故居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揭开序幕。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国共合作,帮助国民党建立组织”的指示,仕川村的中共党员均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了旌德县第一个国民党组织——仕川独立区分部,梅大梁担任区分部执行委员。6月,国民党组织在全县各乡普遍建立起来,设立4个区党部,每个区党部下辖3个区分部,每个区分部有7名以上国民党员。城区建立旌德县第一区党部,仕川改为第二区党部,朱旺、三溪、下洋分别建立第三、第四、第五区党部。各区党部的执委,绝大部分都由共产党员担任。这时,全县国民党员达200多人。梅大栋、汪君实等人还组建了国民党旌德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团结国民党左派,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6年初秋,中共党员、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秘书长柯庆施到旌德县城、仕川等地巡视工作,在辅仁书店秘密召开会议,对国共两党的地方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并介绍王廷甫、朱良桐、张照谟等一批热血青年去武汉学习和受训。

1926年10月,梅大栋被调往武昌,担任共青团湖北省委秘书。辅仁书店交给吕文龙、胡庶民负责,农协会工作由朱观发负责,国民党工作由汪君实负责,中共党组织工作由谭梓生、王廷甫、朱观发3人负责。

1927年1月,北伐军进军安徽前夕,梅大栋在武昌召开旌德县在武汉的共产党员会议。商议推翻反动县长黎在符的办法,并写信给汪君实,要他做好本县革命力量的组织工作,以配合北伐军,在旌德建立民主政权。3月,北伐军二军六师党代表肖劲光委任谭梓生为旌德县长(系安徽省第一个中共党员县长)。此后,旌德共产党组织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工会、农会、商会、妇女会、农民自卫军相继成立或公开活动,县农会还组织群众游斗土豪劣绅,开展禁赌禁烟、剪辫放足等群众运动,革命火焰越烧越旺。

1927年3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旌德山城也随之受到波及。新成立的旌德县红色政权仅53天就遭反动势力扼杀。反动县知事唐绍尧,奉命前来镇压革命力量。谭梓生等人迫于形势,远走武汉。半个月内革命群众、知识青年朱甲、王观明等80余人被捕入狱,革命暂时陷入低潮。

这时,远离县城的仕川,共产党人梅大梁点燃的革命星火正在燃烧。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办起了平民夜校,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革命活动轰轰烈烈。正在这时,西乡方面又派了党的特派员王廷甫和程朝干来到仕川,积极联络各乡,营救被拘捕的同志,支持恢复新政权。

王廷甫、程朝干等在仕川秘密会商,决定5月16日拂晓(农历四月十五大月亮,以便行动),联合本县三都、二都、十五都以及西乡各地农民自卫军,一举攻下旌德县城,营救被捕的同志后,立即进军绩溪并向屯溪挺进,与武汉北伐大军会师。当场决定由王廷甫为攻城总指挥,先潜伏在城内,相机联络各路人马;决定程朝干负责西乡片;喻乾林、吕贡南负责东乡片;喻运火、汪守仁负责仕川片;以仕川为主力,打出“旌德第二区农民自卫军”大旗,会合一、三、四、五各区届时首先出击。

经过十多天的酝酿准备,仕川农民自卫军除有土枪、步枪六七十支外,又从宁国下中川借来两门檀树土炮,以壮军威。没有枪的则以马刀、大刀、长矛、铁尺、虎叉为武器,大家磨刀擦枪,群情激昂。

5月15日晚饭后,农民自卫军在仕川喻氏支祠集合,他们高喊:“打土豪、分田地!拥护谭梓生再当县长!”等口号,108人浩浩荡荡向县城出发。黎明时分,到达旌德城下东门瑞市桥。由于是仓促凑成的队伍,素未训练,缺乏临阵实战经验。队伍刚到时,既未取得各方联络,又未按照原来部署寻求统一指挥,动手便鸣枪开火。其它各路自卫军因仕川农民自卫军提前行动,均未能及时赶到。城里的攻城农民自卫军指挥部,由于组织不纯,泄露机密,攻城总指挥王廷甫等7人被捕,城里早已有防备,除了本县反动武装外,还有绩溪新县长上任路过旌德,随行卫兵也参与作战。加上西、北乡700多名自卫军未赶到县城接应,战斗持续一小时后,攻城失利。第二天,暴动总指挥王廷甫等13人惨遭杀害,暴动失败。

旌德武装暴动,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仅仅一个月零四天就举行的,比“八一”南昌起义早两个半月,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安徽省内的第一次革命武装暴动。旌德武装暴动,是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的以革命武装反击反革命武装的壮举,是对背叛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以实际行动批判了党内忽略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右倾错误。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为今后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梅家三代人守护马克思银像

1927年8月,旌德重新恢复建立党组织,中共旌德特支在西乡下洋成立。11月,梅大栋回到旌德,继续重整旗鼓,在三都、三溪、下洋、朱旺等村恢复组织,在教育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928年3月,梅大栋与汪昂等分别到各地安抚暴动中死难烈士家属,了解逃亡归来的人员情况以及农会、自卫军的情况,并在下洋召开了中共旌德县党员研究会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全县平民教育促进会,以反动县长吕宝章的爪牙、县教育局长江养吾为主要攻击目标,在全县教师中散发传单,列举其劣迹,发起“倒江运动”。

11月,当局以“组织教师暴动”的罪名,逮捕了梅大栋、谭笑萍、梅大梁等十余人,梅家兄弟被判处死刑。执行前,梅大栋越狱逃离,梅大梁遭杀害。县当局查封了梅大栋房屋。当时,留在家中的梅大栋生母宋坤荣、胞妹梅竹娥、外甥女汪兰英在遭封门的情况下,被迫搬到柴棚里去住。梅家当时居住的柴房是由木板搭成的一个简易阁楼,柴房上有一堆破瓦砾。搬家的那天晚上,平时受儿子言行耳濡目染的宋坤荣,深知这尊银像的重要。她将银像用纸包起来,外面裹上几层布,埋在了柴棚的地下,上面堆上瓦砾、木板和稻草,当作床铺使用。反动势力几次抄家,都没有发现,这尊银像也就一直保存了下来。

左起朱少白(梅大栋妻子)、梅大栋、宋坤荣(梅大栋母亲)、刘金贵(梅大栋二舅)

宋坤荣去世后,保护银像的任务落在了梅大栋后代的身上。1962年,县政协委员梅树基、民政局干部刘琦接受了梅大栋儿子梅本华的银像捐赠。1963年12月,县档案馆档案管理科副科长傅春晓将马克思银像征集进档案馆。1986年下半年,安徽省举办“安徽革命斗争史展览”,徽州地委党史研究室将这尊马克思银像照片提供给展览小组。此后,安徽省博物馆按马克思银像原样复制了一尊作为展览使用,并对原件进行了技术鉴定,认定该像系纯银铸造。原先因为银像外层镀有紫铜而一直被误认为是铜像,后通过文物部门专家鉴定,还原其真实面貌。

2010年7月6日,安徽省文物局组织文物鉴定专家组专程赴旌德县鉴定文物。旌德县档案局馆藏文物马克思银像,经李广宁研究馆员,周京京、傅慧娟、王刚副研究馆员共同鉴定,马克思银质半身胸像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于7月7日出具了《安徽省馆藏文物鉴定意见书》。其藏品编号为78-4,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尊马克思银质胸像,其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这尊珍贵的马克思银像,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犹如一盏明灯,点燃了皖南革命发展的星星之火,书写了安徽党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独特的红色记忆。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